7月13日、14日,有媒体报道了网上热传的河南开封杞县一辐照厂“钴60被传泄漏事件”,后经核实确认并没有发生泄漏,而仅是发生“卡源”故障。16日,环保部发布通告,确认当地环境未发现辐射污染现象。但在当地,17日却上演了现代版的“杞人忧天”——随着“放射源将爆炸”谣言的出现,出现了一些群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的现象,汽车、拖拉机、三轮车等各种车辆堵满了该县通往周边县市的道路。(7月19日汉网-武汉晚报)

  网帖传言早于政府权威信息,这是一些民众相信传言纷纷外出“避难”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说,网帖在7月13日、14日就已在网上热传,而环保部的通告是在16日,当地政府的回应都在16日之后。从一些群众奔向周边县市“避难”这一现象足以看出,在网络时代,谣言的发源与发展,传播速度之快,蔓延范围之广,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不可小觑,政府权威信息一旦滞后, 等到谣言扩散后才来辟谣,不仅慢了一拍,成本加大,而且将会处于被动境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环保部通报之后当地政府紧锣密鼓地采取了相应澄清事实的举措,可以说是形式不断翻新,措施一个接着一个。从开封市环保局联合杞县人民政府率先发布辟谣消息,到开封电视台开始播放“故障现场探视活动”,到杞县县长亲自露脸在节目中再次澄清,再到开封市政府再次就“卡源”故障召开新闻发布会,环保部专家在会上重申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等,如此密集的辟谣举措为什么就没能制止一些群众的“避难之行”?虽然政府的权威信息在第一时间没有跑得过网上谣言,可政府接二连三的权威信息发布为何不能令群众笃信无疑,消除恐慌?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政府信息不仅要及时公开,而且要及时更新,特别是公众普遍关心的生产安全、饮用水安全、卫生防疫以及环境污染等敏感事件,都应及时公布阶段性、过程性信息,如果只是说“钴60辐射源处没有泄漏,不存在危险”,信息量单一、缺少动态变化,可信度就不强。二是对公众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尊重不够,光是一次次官员和专家出面辟谣、例行公事的新闻发布会、司空见惯的媒体澄清,在被谣言占领的现实语境里显然不能令群众信服。政府应组织群众(网友)代表参与职能部门的全程调查和相关“故障现场探视活动”,这样才能让他们眼见为实,谣言的不良影响就会自然衰减。三是公安部门未能用最快的时间查出首发谣言网帖者并予以曝光究责,使得群众误认为“事出有因”。 “钴60泄漏传言事件”警示,面对热点网络事件,政府和主流媒体仅发布信息不够,还必须在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舆论脉搏,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点、质疑点的同时,提升信息公开质量,增强政府信息可信度,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多管齐下,对各种危害公共安全与人民利益的谣言攻而破之。(梁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