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勇

    5月20日,剑阁县志公村村官余黎上了《焦点访谈》。

    回放:“在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关下有个志公村,景色秀美、资源丰富。2001年,一位叫余黎的大学生到村里担任党支部副书记,这里的百姓一步步走上了致富道路。

    余黎1999年7月从四川轻化工学院毕业,但他心里始终割舍不掉对农村的一份感情;带着用知识回馈农村、用热情回报乡里的冲动,余黎放弃一家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职位,并克服亲人反对等种种困难来到志公村。

    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余黎组织村民整治了村里的几十口水塘,恢复了废弃近十年的灌溉;余黎又动员村民修建了2.8公里的碎石路,解决了出行难题;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根据当地实际,余黎重点抓了豆腐、烤烟、农家乐三个产业。余黎带着乡亲们到路边摆摊销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并组建了全县第一个豆腐专业协会,推动产品畅销省内外。

    由于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成绩突出,余黎先后被公推直选为剑门关镇党委副书记和白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今年春节后又调任为下寺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挑起了剑阁县唯一的工业园区建设的管理重任。

    《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水均益呼吁:“建设新农村,需要了解农村、热爱农村、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年轻干部;当村官,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事业。”

    余黎在剑阁县成长并干出一番事业是偶然还是必然?

    带着疑问,笔者在剑阁找到了N个“余黎”式的村官。

    “余黎”一:剑阁县城北镇红双村党支部书记曹绍明

    来到红双村,村里片片是果园,房前屋后是花园。2000年1月打工返乡的曹绍明带着群众种植葡萄529亩,发展枇杷165亩,核桃140亩,柑桔50亩。全村实现了“主业栽果、副业种粮”的转变。

    “曹绍明不仅搞地上栽果树、树下种蔬菜或畜草的立体模式,还新修村道公路7.4公里,建沼气池116口,开挖引水渠2.76公里、微水池86口。”村民聂寿生说。

    如今,红双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0元,该村一举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村”,“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果品基地”。“掌舵人”曹绍明也连续九年被镇党委评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余黎”二:剑阁县城北镇丰光村党支部书记杜林

    在全省第一期大学生村干部培训班上,杜林作经验交流发言时曾谈到自己的理想:“做一粒微尘,默默耕耘乡间”。

    24岁的杜林是个帅气的小伙。他是2007年参加四川省首届“一村一大”选拔来剑阁的,也是剑阁目前208名大学生村官中唯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的。

    杜林说:“农村基层工作的头绪多、事情杂,可以用‘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来形容。”可他从没怕过,经常“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发展村农产品流通协会、完成村道公路基础路面建设、完成全村自来水管道的铺设和入户,都是他的“作品”。他说他要努力做到“一清三白”:清楚村上的发展方向。 “不做‘白’皮肤村官、不做‘白’眼村官、不留人生‘空白’”。这是杜林的座右铭。

    《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水均益呼吁:“各级组织部门也可以不断发现来自工农一线的后备人才。 ”

    剑阁县村级组织建设如何?

    在剑阁县组织部,记者了解到,在村干部培养上,剑阁县给乡镇下达了 “双五”培训任务:即每个乡镇每年至少发展1名35岁以下党员和1名35岁左右的村干部;剑阁拓展村干部队伍建设渠道,回乡大学生、返乡务工党员都是村干部来源,剑阁县将村党支部书记的“公推直选”方式细化到“三推一测”、“三定一选”,许多基层有经验有理想的人员被村组织吸收。全县2007年新建143个标准化党员活动室,今年灾后重建183个,活动室配套建设“党员定期学习制度”等。全县每年组织村干部集中培训5至7天。

    同时,剑阁县调集50名县级机关及乡镇干部到村任职,目前有5名任村“一把手”;该县科级干部100名“进村”直接担当产业发展指导员。去年“5·12”以来,剑阁县组织城乡党组织进百村、帮千家、富万民活动,县级机关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帮扶,目前成功结对102对。

    在村干部管理上,剑阁自去年起每年拿100万元解决村干部的补贴,由乡镇考核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