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中共广元市委关于坚持改革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  强力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新台阶的决定》(全文见本报第4版)公布。作为今年市委的一号文件,这份文件对新形势下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基本目标任务鼓舞人心

    市委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总体完成,基本建成生态小康家园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公共事业、社会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到2012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六个上台阶:

    农业结构调整上台阶,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四川重要的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台阶,继续强力推进畜牧业“百亿工程”,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建成四川优质商品猪和特色小家禽生产基地;

     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台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0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超过3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蓄引提水能力达到8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30万亩、节水灌面2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沼气池20万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人口100万人以上,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

    7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森林覆盖率达到52%以上;

     农业科技支撑上台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

    农民增收上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全市农村全面小康。

制度创新提供支持

    市委一号文件着重要求建立和完善五个方面的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这五个方面的制度从基本经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新农村

    市委一号文件把强力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作为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其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完成1200个新村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小康家园市。灾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要突出住房重建、产业重建和设施重建三大重点,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产业、设施有提高、服务能配套四大目标。

农村土地使用权更加灵活

    市委一号文件引人注目的是对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推进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为主的各类资源的市场化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构建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进入市场的机制。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使农村土地使用权更加灵活,使土地资源的转化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实施农业资源转化战略

    市委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农业资源转化战略,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到2012年,在全市初步建成50个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搞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农村就业,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投身灾后重建和以工代赈建设。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支持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快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围绕“三年重建家园、五年实现跨越”目标,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集镇、学校医院和各种基础设施重建。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带来更多实惠

    市委一号文件还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力求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