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元市朝天区扶贫志愿者和蚕农围坐在一起,憧憬今年好收成的时候,一幕幕情景勾起了该区扶贫开发办副主任杨发淮的回忆——

     2008年12月26日下午6点过,暮色降临,朝天区蚕业管理服务站53岁的志愿者李天仁才收拾起剪刀、布条等“家伙”回家。“明年开春,我还要来看看你这里的情况。如果不出现特殊天气的影响,保证你的桑树成活率在95%以上。”“我以前不懂技术,栽的桑树成了一把柴,全家人栽了5000多株桑树,收入很低。谢谢你今天教会了我嫁接技术,明年增收就有希望了。”山道上,朱家村5组欧阳志骑在摩托上,一边送李天仁回家,一边感激地说。

    “5·12”地震后,为加快产业重建,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决定在全国选择两个省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试点,国家级贫困县广元市朝天区因蚕桑是主产而成为两个试点县区之一。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志愿者对农户的蚕桑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实现助农增收。该区选定了朝天镇朱家村和文安乡马家湾村作为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的主要对象,并招募了51名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有一定栽桑养蚕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志愿者。

    七天的专业知识培训后,志愿者开始行动了:去年12月27日一大早,文安乡蚕业服务站的张业荣带着干粮来到了马家湾村二组刘永德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很酸楚:一方面,刘永德拖着残疾腿的妻子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和家务;另一方面,地里上万株小“老”桑树有树无收。“以前,我也参加过培训,但是嫁接成活率始终提不高,只有30%左右,摸不到是怎么回事。”“那我们就从今天开始。”张业荣把刘永德带到桑园里,先让他自己下蕙条。“要不得,看我的。”张业荣边说边动起手来,“下蕙条是第一道工序,长短要均匀,要有芽孢的,嫁接后才能成活。”刘永德老老实实当起了学生,直到天黑。

    因为第二天还要教他“绝招”,当晚,张业荣住在村上。28日天刚亮,张业荣又带着刘永德来到地里:“今天主要是学削粘芽,是关系到成活率的问题。”刘永德先削了一根粘芽,只见他一刀下去,粘芽削了一半。“不对头,”在一旁的张业荣急了,“三点现,芽心全,见木不伤木。你以前削粘芽时,一刀下去破坏了木质,与芽不能粘合,所以,成活率就不高。”“哦,原来是这样。”刘永德终于学到了“过筋过脉”的地方。连续两天,他俩就这样边教边学,直到将近万株桑树嫁接完毕。

    扶贫志愿者在行动,在广元市朝天区采访,到处都可以耳闻目睹到像李天仁和张业荣这样的志愿者的身影。据朝天区蚕业局长黄照鹏介绍,扶贫志愿者计划对仅用了15.01万元,就完成了两个项目村521户蚕农的培训和82万株桑树的嫁接。今年达到盛投产期,两村可增养蚕1530张,产茧61200公斤,总产值120余万元,户均可增加蚕桑收入2300多元。

    1月18日,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四川办事处主任助理石良安,验收了该项目后说:“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试点圆满结束,这在全国开创了用较少扶贫资金,利用社会力量放大造血功能,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提出的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出了新的路子。今年,将把朝天区的经验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