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元市委书记   罗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重创广元,全市4850人罹难,100多万群众痛失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特别是浙江省、黑龙江省及省内自贡、宜宾、泸州、攀枝花等市的倾情援建下,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我们把灾后重建作为全市中心工作,大力推进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截止2011年9月底,全市规划重建项目6305个,完工6222个,完工率98.68%,完成投资1220.5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9.77%,胜利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任务。三年崛起危难、砥砺前行,我们不仅完成了重建任务,而且实现了跨越发展,灾区面貌发生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广元科学重建、低碳发展的实践,创造了抗灾重建的伟大奇迹,再现川北秀美山川。

    坚持尊重自然与尊重科学相结合,以规划引领保证灾后重建优质高效。科学规划是科学重建的先决条件。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先后数十次召开专题会议,强化对重建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督促检查。从市到县(区)和重灾乡镇建立起高效有力的决策指挥和组织实施体系,充分保证了重建部署的及时性、推进的有效性和标准的一致性。一是坚持评估先行。充分突出规划的有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组织力量全面客观科学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及时开展地震地质灾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工作,邀请专家学者现场勘查、反复论证,突出地质灾害防治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的紧密结合,统筹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合理确定重建方式、优先领域和建设时序,保证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全域规划。充分突出规划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同步性,把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加快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编制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全域总体规划和全域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到三个月时间,全面编制完成“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范围清晰”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三是坚持特色规划。举办“高校书记校长地震灾后广元行”活动,借智借力确定了“科学重建、低碳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突出规划的低碳、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按照建设中国西部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依托良好的山水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编制完成了一系列专项规划,体现了生态绿色风光,突出了川北地域特色。如今的灾区,城乡布局优化、城镇发展迅速、新村特色鲜明、风貌功能协调,处处是美景、处处是新貌。

    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以民生优先实现灾区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民生重建是科学重建的首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方式,切实把保障民生重建项目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摆在首要位置,以“马口样本”为代表的民生重建“广元经验”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一是优先推进住房重建。及时制定住房重建政策,明确补助对象、范围和标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异地搬迁等方式,广泛听取、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切实保障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震后第8天,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震后一年内,68.5万户震损城乡居民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完成4436户特困户永久性住房建设;震后一年半,全市19.96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4.54万套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二是突出抓好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坚持涉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建工作优先安排、重建资金优先解决、重建项目优先审批、建设用地和建材等物资优先保障,高标准高质量建成教育项目599个、卫生项目850个、文化体育项目1129个、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1040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2423个,及时启动统筹建设管理运营工作,灾区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三是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持续开展惠民行动,投入资金268.72亿元,大力实施民生工程。153万受灾群众饮水困难和7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32.9万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安居房、廉租房及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22.4万因灾失业居民实现再就业,扎实做好受灾家庭再生育服务、安全温暖过冬、扶贫帮困等工作。如今灾区民生事业实现全面进步,灾区群众总体实现安居乐业。

    坚持恢复重建与跨越提升相结合,以低碳发展推动灾区原地起立和发展起跳。低碳发展是科学重建的核心路径。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原状恢复,我们着力重建促跨越,着眼发展抓重建。震后一个月,就召开帐篷“两会”,提出“一年基本恢复,三年重建家园,五年实现跨越”目标,三年来,灾区不仅实现“原地起立”,而且实现“发展起跳”。一是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广元机场成功复航,广巴、广陕、广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甘高速公路、兰渝铁路和广元港加快建设,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802公里、农村公路7884公里,次级综合交通枢纽正加快形成。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223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城镇化加速发展,青川县城重建基本完成,青溪镇、剑门关镇、竹园镇等建成旅游名镇和工业新镇。二是产业重建跨越提升。工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2009年实现“工业超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园区先后落户广元。农业生产全面恢复,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整体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广元七绝”特色农产品影响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创造了旅游重建的“剑门关速度”,震后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个,累计达到11个,数量跃居全省第二位,荣获全省旅游发展突出贡献奖。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0.4亿元,是2007年的近两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37亿元,是2007年的4倍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76亿元,是2007年的3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35元和4760元,均是2007年的近1.8倍。三是低碳发展特色突出。在全省率先提出“低碳发展”理念,以“三创促三化”推进灾后重建彰显低碳特色、产业结构突出低碳导向、能源体系凸显低碳特征、生活方式倡树低碳理念、生态建设强调低碳绿色。对新建的463个住房和公共建筑项目严格按照节能50%的标准设计和修建。推广建设具有川北民居特色、抗震能力强的木结构、轻钢结构住房6万余户(套),户均减少用砖2.5万匹、节约资金3万余元。“气化广元”清洁能源行动全面启动,民用天然气覆盖率达63%。成功实施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碳交易项目,成立省内首家碳交易所,空气质量连续三年保持364个优良天数。重建后的广元成为全国首批“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坚持借助外力与激发内力相结合,以亮剑精神集聚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对口支援是科学重建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展现,是激发灾区人民亮剑拼搏的动力源泉。我们紧抓对口支援契机,主动对接服务用好外力,引导干群激活内力,携手共创灾后重建奇迹。一是借力对口援建。坚持服务到位、关心到位、宣传到位、合作到位,建立主动服务协调机制,创新对接服务工作方式,加强对口支援宣传报道,积极主动、全力配合做好对口援建工作。着力硬件建设、突出软件提升,着力输血帮扶、突出造血提升,优先启动民生应急项目,重点援助住房安置和扶持产业发展,呈现出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快速推进的援建特色。二是激发亮剑精神。以对口援建为契机,以援建精神为榜样。灾区干部群众以敢于担当的勇气,敢于亮剑的精神,敢于胜利的气魄,突破常规,攻坚克难,全力投入灾后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凝聚成了坚如磐石、共建共享的重建共同体,形成了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三是扩展援建成果。探索建立以感情为基础、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制度为保障的对口合作长效机制,与各援建城市分别签订了友好城市合作、经济战略合作、旅游营销合作等协议,推动人才交流、产业转移、双向旅游、智力帮扶、医疗卫生等战略合作协议,开创优势互补、长期稳定、合作共赢的新局面,灾区发展振兴的基础和动能不断增强。

    坚持制度约束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以廉洁高效确保灾后重建阳光运行。勤政廉洁是科学重建的根本保障。恢复重建,廉洁是形象、是力量,监督是“免疫”、是保障。我们坚持以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务实态度,加大资金物资监管和招投标监管力度,实施基层民主监督,着力推进廉洁重建、阳光重建。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制定了《广元市灾后重建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则,以财政投资和重大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强化对大额度资金调拨使用、大宗物资采购、重大项目招标投标及工程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等重要环节的制度规范约束。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速度服从质量,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质量标准,有效杜绝了“豆腐渣”工程。二是创新监管举措。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坚持源头预防、过程监管和逗硬奖惩同步推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保证了科学施工、安全作业。坚持加快进度与严格监管、统筹协调与分工协作、拉网式排查与经常性检查、问题整改与建章立制、严肃纪律与典型查处“五个结合”,市、县(区)监督检查机构三年共开展监督检查2000余次,检查项目5000余个。三是拓展监督渠道。针对重建任务重、工作矛盾多、群众利益诉求面宽量大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群众监督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网络信息传送速度快、涉及面广、反馈及时等优势,及时开通网络社情民意直通车,把网络问政作为官民互动、上下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平台,确保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款物专用、账目清楚、程序规范、公开透明、资金安全和干部廉洁。

    坚持精神重建与物质重建相结合,以感恩奋进激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动力。精神重塑是科学重建的历史责任。灾后百业待举、百废待兴,重建精神家园是灾后重建不可懈怠的历史责任。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如果我们灾区的群众不懂得感恩,再成功的重建都是失败的”。

    我们始终坚持精神家园重建与物质家园重建并重,把精神家园重建贯穿灾后重建全过程,及时把握灾区干部群众感恩的情感愿望,大力倡树感恩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知恩感恩之情化为自强奋进的实际行动,第一时间千里驰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积极组织向玉树地震灾区、西南特大旱灾地区、川南宜宾自贡泸州干旱灾区捐款捐物、感恩回报。地震发生当晚,市委就提出“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超常的工作强度与群众共度难关,经受住了特殊检验和重大考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和“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成为整个地震灾区精神的代表。曾经遍地残垣、如今美景如画的地震灾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又一精神宝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以德为先、知恩感恩、理性友爱、诚信包容”正在成为广元人民灾后道德文化取向。经受灾难洗礼,历经重建磨砺,自强不息、亮剑拼搏、感恩奋进已经成为广元城市精神的核心内涵,成为激励全市人民重建家园的强大动力,必将激励全市人民以更大信心和决心,奋力开创发展振兴的崭新局面。

    三年多来,广元人民书写了从废墟到新生、从悲壮到豪迈、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的恢宏篇章,同四川地震灾区人民一起创造了令国人惊叹、世界震惊的人间奇迹。遭受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广元人民挺起脊梁,化危为机,划出了一条“提速加快——高位求进——跨越发展”的坚强曲线。重建后的广元山川依然美丽、人民更加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三年多来,广元人民同心同德、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胜利完成灾后重建规划任务,铸就和弘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广元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实践,是一首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宏伟史诗,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是一幅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壮丽画卷,集中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和中华民族的无疆大爱;是一座凝神聚气、与时俱进的精神丰碑,集中体现并升华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旺盛生命力、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一个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成功典范,有力探索出了世界抗灾史上遵循自然规律和科学防御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最有效模式;是一场繁复浩大、惊心动魄的历史大考,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是一首力量无穷、战天斗地的英雄赞歌,再次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奇迹的真正英雄和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当前,广元灾后重建规划任务已经胜利完成,正处在奋力推进发展振兴和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时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心、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力争早日把广元建设成为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再现一个更加繁华似锦的秀美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