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区群众生活全方位提升

    新年前夕,壤塘县南木达乡南木达村,让波看着暖棚里肥壮的牛羊,眼里满是笑意。在政府资助下,让波家买了牲畜、建起棚圈,搞起科学养畜。

    让波是大骨节病患者。2008年以来,阿坝州启动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底,到位资金超过20亿元,帮助像让波一样的大骨节病患者过上新生活。

    关键词:“三个跨越”

    实现人居环境、教育条件、生活条件历史性跨越

    壤塘县大骨节病易地搬迁点——雪木达安置小区,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两旁,村民活动中心、医务室、超市一应俱全。

    移民搬迁是防治大骨节病的有效途径之一。3年来,5万余患病群众的住房及配套设施得到改善,近2万群众从发病率较高、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较差的地区迁出,住上安全、经济、实用、美观的新房。人居环境实现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骨节病的传播问题。

    针对大骨节病多发于5-15岁孩子的实际,3年来,阿坝州新建、改扩建校舍14.69万平方米,病区2.64万名5岁以上儿童全部转移到非病区学校就读,教育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采取“生活补助+口粮供应”模式,让患病儿童在家、在校生活得到全面保障,在生长发育关键期摆脱感染大骨节病的危险。

    更换粮食和解决病区群众饮水安全,病区群众生活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3年来,当地累计为病区14.46万人供应口粮4000万公斤,12.6万患病群众用上卫生、安全、方便的自来水。

    关键词:“三大难题”

    破解病症根治、发展滞后、增收缓慢难题

    2010年4月1日在成都举行的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研究”中期检查会议透露,经过3年调查研究,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研究科技攻关组在病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为了找准病因,3年来,各级专家先后40余次赴病区开展样本采集和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干预、综合治疗等研究工作;构建并完善大骨节病地理信息数据库、遗传资源库、临床资源数据库、生物标本库、远程信息平台等。病情监测体系覆盖所有病区,集研、阻、治、防为一体的综合防治网络初步建成,大骨节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病区儿童X线检测率下降到1.16%,基本控制了新发病例。

    针对病区发展滞后难题,3年来,病区农牧业生产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以农牧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为重点、以劳务产业为补充”的新型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建成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原马铃薯、优质青稞等基地18.69万亩,为4700人兑现养畜补助,实现了由自给自足向特色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产业发展加速了“增收缓慢”难题的解决。2009年,全州8个病区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192元,比2006年增加1067元,增长50%以上,增速超过全州平均水平。

    关键词:“三个保障”

    加强社会、医疗、公共服务保障

    壤塘县岗木达敬老院,78岁的Ⅲ度大骨节病患者卓姆老人吃过早饭,和同寝室的大骨节病患者班玛初相互搀扶着来到院坝晒太阳。“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有一群老人聊天,晚年生活幸福。”卓姆老人说。

    为解决许多大骨节病患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赡养人难以承担赡养义务的问题,3年来,阿坝州将3144名Ⅲ度大骨节病患者纳入“五保”供养,3.8万名Ⅰ、Ⅱ度大骨节病患者纳入农村低保,实现人人有保障目标。

    目前,4万余大骨节病患者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为大骨节病患者发放医疗救助金1554.36万元。通过新农合资助、门诊救助、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扶持措施的综合实施,形成了资助、救助、互助、自助互为补充、互促互进的长效保障机制。

    公共服务触角延伸,全面提升病区保障能力。3年来,近1万名患病群众告别油灯照明历史,移动电话覆盖率达90%以上,农牧民看电视难、听广播难问题得到解决。病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生活更加丰富,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明显加快,患病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