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左丽琼
山变青了,水变绿了,新房建起来了,城镇乡村干净整洁了……8月13至14日,走进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一年前被“震魔”撕碎的山山水水变样了,让人既惊喜又振奋。
青川作为极重灾区,为何短时间内环境面貌能发生质的飞跃呢?
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告诉记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青川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检验作风、提高效能,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重建、展现灾区良好形象的信心工程,做到“六个结合”,即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房重建风貌统一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文明单位创建相结合,与卫生防疫相结合。县上先后投入财政资金3000多万元,落实清扫保洁5000多人,强力度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抓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立体式宣传,做到报刊上有专栏、广播电视上有专题、网络上有互动,全民动员,全民参与。
抓规划制定,风貌统一。广泛开展“十镇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集中一年时间,对10个乡镇集镇周边,以及沿路、沿河、沿湖的100个重点村实施综合整治。记者在该县马鹿砂石村、凉水凉华村、黄坪枣树村等地看到,农房建设坚持了“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木栏花窗、提脚线”的川北民居特色,环境优美、卫生整洁、适宜人居的新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青川的大地上。
抓重点整治,展现良好形象。青川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抓 “改路、改水、改厕、改线、改房”,在“治污、治乱”上下功夫。全县累计清理垃圾20万余吨,清理建筑废墟530万余吨、规范市场摊点2300余个、立面改造6万余平方米、建景观带6500余平方米。
抓机制创新,实现长效保洁。青川建立了“乡镇主导、部门协作、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援建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上半年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300万元投入到综合整治,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同时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目标考核,与干部评级奖励、提拔任用相结合,实行“一票否决”,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热线电话的监督作用,“揭短亮丑”,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桃花源里说变化
记者 左丽琼
“复得路”、“桃源亭”、“怡然桥”、“自得桥”……这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
近日,记者走进青川马鹿乡砂石村采访。
因地制宜 村庄变成桃花源
进入村口,是一条取名为“复得路”的入村水泥道路,寓寻访桃花源失而复得之意。道路右边修建了漂亮的文化挡墙。一条小溪在村子中央缓缓流淌。溪沟上新建了“怡然桥”、“自得桥”。溪内设置了7条拦水坝,取名“武陵溪”。对面山坡上,伫立着一个小亭子,名曰“桃源亭”。
正在村里散步的2组村民徐富民高兴地对记者说,“通过新村建设和浙江帮扶,我们村发展速度提前了20多年。原来的脏乱差变成了今天的好环境。”
规划先行 治理建设科学化
走进位于青川县西南部的砂石村,一个崭新的村落出现在记者眼前:清一色的“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的川北民居,几乎家家院前都围着白色的木栅栏,硬化了的水泥路面,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树木,老年活动室、垃圾箱、公共厕所、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县爱卫办负责人介绍,“5·12”大地震,造成该村6处道路塌方, 1913间房屋损毁。砂石村以示范村庄环境治理作为切入点,从今年3月开始建设和治理。
民主决策 治理规范透明化
要把砂石村变成桃花源,必须全民参与。4组村民徐富凯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白天大部分村民在外做活路,村干部就利用晚上走村串户,宣传以奖代补政策,动员我们行动起来。”
为破除等靠要思想,砂石村采取了部分试点先行,及时到位政策,预付农户自行整治的材料款,使整个村庄环境治理工程按计划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