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7月4日浙江援建青川挂牌以来,浙青双方提出了及时对接、有效对接、无缝对接、重点对接、创新对接、和谐对接等六大对接机制用以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推动灾后重建。而在这一年中,青川县青溪镇与浙江温州指挥部在落实六大对接理念的同时创新提出了“穿斗式对接”理念,这一理念契合了川北民居的青川特点,再现了浙江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二者有机结合,将青溪古镇的灾后重建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现场感受:一个班子   一个目标

    22日傍晚,由市委宣传部带领的采访小组到达青川县青溪镇。记者有幸参加了清溪镇与浙江温州援建指挥部的“青溪镇永久性住房拆迁户安置方案”对接会,双方干部为同一个方案,提出各自的观点,阐明不同的意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形成可以立即操作的定案。

   “为一个乡镇百姓的拆迁安置做这样一个详实而高水准的方案,在青川除了乔庄县城而外,可能还是首家。”青溪镇党委书记杨咏的言谈中,对温州援建方的诚挚态度和科学作风饱含感激和敬佩,他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本不属于援建范畴,属于镇上自建项目,镇上邀请温州援建方给予指导,温州援建方欣然将这件事情当做援建分内事情进行智力援建,邀请温州设计院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多次对接完善。

    到工地督促项目,下乡都是双方人员一起到现场。温州指挥长可以调遣镇干部,青溪镇书记可以分派援建干部任务,双方人员都乐于接受对方的安排调遣。

当地政府:提升水平   缩短距离

    “抓紧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缩短与温州援建干部的差距!”杨咏在干部会上经常这样强调:为了适应新的形式,抓住新的机遇,大家一定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新”的青川人,“新”的青溪人,这个“新”就是新的作风、新的水平。(紧转3版)(紧接1版) 形势逼人,在温州援建干部新观念、新理念、高水平的不断刺激下,他们向书本请教、通过电脑查阅、向援建干部学习,让他们自己的水平大大提升。

    在打造青溪集休闲度假和观光游览为一体的生态型村庄——阴平村时,双方在环村路和主干道建设上意见一致,但在田埂间的路面的风格和宽度曾有过分歧,青溪镇主张田埂间路面要宽而平,用大理石做成,方便游人进入园内观赏和采摘果实。而援建方则认为田埂间的路面要窄而用水泥加鹅卵石铺就,雨天不沾烂泥即可,这样可以为农户节省很多土地,而且也与田园风格相协调。青溪镇采纳了温州指挥部建议。

援建指挥部:民生优先   授之以渔

    援建干部鲍卫翔说,当他们到达青溪

镇后,就将自己定位于“新四川人”,新青溪人。到达的当天就展开对接工作,与青溪政府全面展开对接。第二天便深入百姓家中了解情况,倾听百姓需求。每周召开一次对接会,相互沟通。所以在他们的援建中,总是将民生工程放在优先地位,产业援建中渗透智力援建,组织专家前来为百姓授课,将养殖专业户免费送到温州培训。

     青瓦白墙、木栏花窗的埝坪村被评为青川县农房灾后重建安居示范点。

    在这个项目中,“穿斗式对接”表现在路政设施由温州援建方设计施工,而绿化带打造则由青溪政府做主。为绿化带的风貌打造,双方曾有过分歧。温州方主张门前栽果树,树下种蔬菜,既绿化又为农户增收,又能鲜明地体现农居特色;而青溪政府则认为果树、蔬菜只在一定的季节里有美化和绿化效果,而适当栽种一些观赏性植物就能达到一年四季的美化和绿化。温州援建方作出了让步。在一年的“穿斗式对接”中,双方基本完成了由浙江省统筹项目资金2.5亿的实物工作量,温州市自筹1.5亿的40个项目已完成5000万的实物工作量,3000户农房拔地而起,1500套城市住房启动建设。古老的青溪镇焕发出新的异彩,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