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熊芙蓉
绿荫里隐隐着村庄,田埂边絮絮着情话,古老的东河口,在每一个季节都折射着人类的幸福和希望。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这一刻,坚山如水,柔水似剑,人如草芥,物似飞灰,锦绣家园,一瞬成渊,这一刻,乡音杳杳,鸟语寂寂……
一年过去了,东河口村的悲伤在渐渐淡去,但留念和铭记却越来越浓,牵挂与爱恋绵绵不绝,梦萦魂牵……
幸存村民:难舍东河口
“锦绣花园,鱼米之乡”是东河口人难以割舍的梦。东河口人失去家园以后,一直住在关庄,先是露宿,然后住进窝棚后住进帐篷再住进板房。2008年5月25日,关庄片区第一批因地震失去家园的群众搬迁到剑阁,东河口人先报了名,临到上车时,没有一个人前去;6月4日,第二批搬迁到元坝和剑阁,东河口人仍然没有一户人前去。他们总想着要重回东河口重建自己的家园。他们认为在江河改观的东河口,经过几年的沉降以后,仍然是鱼米之乡,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以后,这样就可以永远与自己的亲人在一起,虽然780位亡灵在下面,但他们在上面。
可是,2008年9月,青川县委、县政府决定保护这块地震遗址,在这里修建地震遗址公园。为此东河口人不得不放弃原址重建的想法,他们的放弃很伟大。
第三次市外搬迁到成都邛崃安家,明明知道东河口是回不去了,但东河口人仍然不愿意搬走。这次搬迁大多数人是关庄片区其他几个乡镇的,东河口只有何元华一家人搬迁到邛崃,还是因为他的女儿在成都打工,离邛崃近的原因。其他人仍然守在这片掩埋他们亲人的土地周围,有的还住在板房,有的回山上刨出一块平地开始重建。去了邛崃的何元华说,他的梦里全是东河口的山山水水,东河口的乡亲。
东河口小学那杆红旗仍然迎风飘扬。那棵英雄梨树,地震后历经了洪水、泥石流、暴风雪的屡次侵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饱经沧桑,虽然伤痕累累,但当春天来临时,仍然开花长叶,透射出顽强的生命力。
原东河口小学幸存的4位教师全部合并到红光乡中心小学任教。原东河口小学的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在关庄中学上初一,一部分孤儿被亲戚领走分散全国各地,另一部分孤儿到了山东日照集团学习,还剩10多个学生在青川红光乡中心小学,分别插入相应的各个班级。
在课间,或者放学以后,四位老师经常聚在一起,打打乒乓球,或与学生一起摆一摆现在的学生和班级情况,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对于过去的东河口小学,他们不愿意提起,因为那是他们永远而刻骨铭心的痛。对于未来,他们依然满脸茫然,不知道从何展望。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东河口小学永远地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
党委政府:留住东河口
广元市委、市政府,青川县委、县政府,对口帮扶的浙江省委、省政府,也对东河口梦萦魂牵。也不愿意让这个消逝的村庄从此以后让人们遗忘,更不愿意让人们忘记这段灾难和灾难的历史。
东河口往里Y字形区域这一带,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色彩万千的堰塞湖。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生地震破坏性最为严重伤亡最为惨烈、地质破坏形态表现形式伤亡最为丰富最为复杂、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震遗址群。如果把它保护起来,作为研究地震类型和科考的重要基地,该是对人类多么大的贡献!
我们的政府高瞻远瞩,为了这一目标,同时为了见证灾难、铭记灾难,为了“祭奠遇难的同胞,礼赞生命的坚强,高唱奋进的凯歌”,为了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展示广元人感恩的优良传统,于是三方达成共识,在浙江人民的援助下,确立了“一年出成果、三年创品牌、五年成精品”发展战略。在建设中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因地制宜、借势造景、美观质朴、就地取材、划定保护界限,确立了保护的核心区、试验区、缓冲区;制定地质、堰塞湖、地震文物、地震保护单位等的保护措施。于2008年11月12日,东河口作为汶川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基地建成。被省科协和省防震减灾办分别授予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同时还被成都理工大学授予国家地质实验室实习基地。
建设者更是呕心沥血,创意独特:地震遗址标志以三块巨石组成“川”字,取意为本次地震首破点起于汶川映秀,终破点止于青川东河口,又代表“汶川、北川、青川”精神不倒,万众一心,重建新家园。公园大门以新华索桥、桥头农家和破碎的山体为背景,以川北民居为建筑符号,形象地再现了地震的惨烈场景,同时不倒的川北穿斗式民居建筑也让人们对千百年来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更预示着震不垮的青川人、震不垮的青川精神。
几百家新闻媒体先后多角度报道,一时引爆舆论界。
2008年12月23日,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编制的《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规划》在成都通过评审。提出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作为青川旅游产业灾后恢复重建的战略支点,建设成为融纪念、遗迹保护、科普教育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多功能、速度优先、安全减震、分步实施、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规划原则和纪念、感恩、教育、观赏四大规划主题;制定了政府主导、对口援建,核心和外围空间管制、“一心四区”的空间布局。
2009年4月11日,开始二期工程建设工作,旨在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打造成AAAA级景区,带动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更好地进行资源转化,惠民富民。如今已经扩大院内的停车场,提升了院内的部分景点和功能的设施。
世界民众:寻访东河口
随着舆论的升温,东河口再次受到世界瞩目。为了感受东河口的震撼,为了探究东河口的奇异,不同语言、不同国度、甚至不同肤色的人们蜂拥而至东河口。
一年来,东河口不仅仅属于东河口和青川了,他开始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11月12日开园以后,分别接待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重庆、云南、甘肃、陕西等省市游客近25万人次,接收社会爱心捐款14万元。每逢双休日,节假日,游客挤爆东河口。停车场远远不够用,祭奠台菊花层层叠叠。
团体游客是东河口游客的主要类型。主要有学生团体、科考团体、寻亲团体、单位系统党支部活动团体、企业团体、共青团团体。各团体来此参观游览全面中又各有侧重。学生团体以接受国难教育、灾难教育、感恩教育为主;科考团体以研究地质构造和岩层结构以及防范次生灾害等课题为主;寻亲团体以祭拜纪念内容为主;共青团团体和单位系统党支部团体以感受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激励人生为重点。
从金子山到东河口,沿途农家乐等餐饮店生意火爆,关庄镇的“乡巴仔农家乐”和清江鱼府等饮食店每天座无虚席。东河口幸存居民也不同程度地在公园挣到一些钱维持生活,抚养孤儿。各团体每逢节日便来到东河口举行一些爱心捐赠,为当地孤儿、孤老、孤残捐献钱物。
导游不够,幸存居民主动解说。青川县旅游局局长沈兴娜有时也担当起解说员。
东河口人眼看着东河口的一天天神速的变化 ,更加不愿意离去。再艰苦也不愿意离去,要守着这片故土,即使回不到原地,也要在它的周围用眼睛和心灵加以呵护。
东河口地震遗址十大待解之谜
记者 熊芙蓉
自地震发生后,有很多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到此考察,对这里的一些神秘现象进行研究,但都未得出定论,表示要继续观察,将这里作为他们的可靠研究基地,继续研究。
第一待解之谜:王家山自西向东倾泻而下,扇形南北两边成了两条生死线。生死线内无一生还,生死线外奇迹生存 。生死线外的树木被强大气流袭击的方向也不一致。
第二待解之谜:那一瞬间,王家山飞奔而下,东河口小学四周堆满了黄土乱石,为什么单单留出了东河口小学这一块?在强大的气流袭来,全校学生为什么仅凭层层围着一棵梨树而得以生存?
第三待解之谜:王家山崩塌的方向是西南——东北方向,巨大气浪像飓风袭来时,东河口小学的两栋教学楼分别向南北东三个方向倒塌。
第四待解之谜:掩埋东河口现在的方量平均厚度为70米,最厚处110米,远远超过王家山垮塌的方量,那么这无形之中多出的土石方量来自那里?
第五待解之谜:两台50吨吊车都没能将一块约重150余吨的地震石吊起来,而且这块石头与附近山体崩塌出的石头材质迥异。地震前这里原是一片良田,并无此石。震后,该石盘踞此处,从哪里来,专家不得而知。
第六待解之谜:在王阳坪附近的地球应力爆发点附近,20米长的一带区域,每逢雨天就会冒出缕缕白烟。园内工作人员、管理处干部都感觉奇特,不知究竟。20多位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尚无定论,他们将继续观察、研究。
第七待解之谜:地震飞人王天珍在新华索桥以上一公里的青竹江岸边的寨子地,为什么从地震时飞向新华索桥以下三公里,卷走她身上的所有衣服,人却毫发无伤?
第八待解之谜:地震后,老乡在青竹江对面的高山上看到杨国得的客车遗骸,而地震当时这辆车停在东河口大桥附近,上面坐满了旅客。
第九待解之谜:东河口村青竹江河段出现的“可燃气体”现象,一点就着。中石油川庆钻探公司派出由各专业组成的专家组,现场也没有结论,只是携带专业设备赶赴广元青川进行样本收集、地质监测和指标检验等工作。
第十待解之谜:石板沟马家梁社村民周明艳在地震当时与在河坝背沙的父亲抱在一起,他只听父亲说了一声“火山爆发了”,就昏了过去,醒来后自己在石板沟上游60米处,而父亲无影无踪,至今没有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