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就业的,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想升学的,可以专升本;想留学的,可以出国留学;想创业的,可以创业成功——这才是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和很多高职院校搞院庆“只说自家话只摆自家好”不一样。4月25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庆祝建校50周年的前夕,特意召开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
当天,在这所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里云集了中国教育界的众多学者专家,他们中既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著名教授潘懋元、中科院院士贺贤土;也有退休后还一直为中国教育鼓与呼的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原教育部职成司司长杨金土;更有一批活跃在当今职业教育领域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等。
学术论坛因他们的相聚和观点的碰撞成为一场盛会。这些专家把目光聚焦在:发展了近10年的中国高职教育目前处在什么阶段?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阶段?高职院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出路在哪儿?
理智看待“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
“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新兵’。”论坛开始,担任院长职务已有7个年头的中科院院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贺贤土很谦和地向与会者说。
“但中国高职教育正迎来了春天”。满头白发的贺院士向高职战线的同志鼓气说,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很大认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贺院士指出:“高职教育已经体现出了它的生命力。”
贺院士的一番开场白在论坛溅起了思想的涟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直言:“尽管如此,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应当冷静地看待高职教育取得的成就。”
“冷静看待现有高职教育的发展,这是一种理智的认识。”吴岩的观点得到了原教育部职成司司长杨金土的认同。杨金土认为,有“半壁江山”之称的高职教育,之前应冠以“规模上”、“数量上”等限定词才算准确。“毕竟,在高等教育历史上,高职教育也就是10来岁,切忌过高评价自己”。
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自嘲自己出席此论坛,只是为了“凑凑热闹,敲敲边鼓”。然而,这位满头银发的前教育部官员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又到了关键的时候。”他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经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三个阶段,现在正是经历从高等教育的大国向高等教育的强国转变的过程中。
周远清向与会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小康社会应该享有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他说,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提高教育水平,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完善教育体制。他说:“到2020年,建立高等教育的强国,就要有各级各类教育达到强项,包括高职、民办高校,培养一批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很强劲的科技人才。最终让老百姓享有更加良好的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出路”问题,专家最为关注。
贺贤土指出,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如果只顾盯住条条框框,毫无预见性地按现在经济水平和模式去考虑问题的话,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有多少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贺院士在各种场合下呼吁:“高职教育在经过前期的‘产学结合’之后,应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的基本途径。”
当然,贺贤土解释了职业院校的“研”与本科大学、研究型大学“研”的对象与内容各有侧重。他认为,前者除了为当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外,院校教师与科研设备等资源都要充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提供智力支撑。
“高职教育要有前瞻性才能可持续性发展,就要进行产学研结合。”论坛上,杨金土很赞同贺贤土的这一看法,他说,“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的原因就是现有的职业教育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而高职教育如何才考虑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华东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看来,高职学生毕业后,想就业的,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想升学的,可以专升本;想留学的,可以留学;想创业的,可以创业成功。“这样才做到了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入手
当前,金融危机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呈现。可在教育界,一直在流行一种声音:“经济的冬天是教育的春天”。甚至有人说,经济的冬天更是职业教育的春天。
这种声音又一次在此次论坛得到了重申。89岁高龄的潘懋元教授以“逆流而上:金融危机的挑战,高职院校的机遇”为主题,阐述了金融危机对教育的浅层次、次层次和深层次的影响,从而提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他特别提到,“金融危机,将促使一向不重视素质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视并加强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
满头银发而充满睿智的潘懋元教授发出的呼吁引起了阵阵的掌声,与会者把他的话当成一个教育家发出的箴言。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也指出,金融危机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都前所未有。他认为,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是在高职教育的规模急剧扩大下,教学质量难以满足发展要求,难以适应现实而引发的就业难风暴;而机遇就在于学校加快走出传统办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凸显高职特色,凝聚社会共识,以及为此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本报记者 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