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能站立,能蹬步了!”7月26日上午,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二学生王顺明在医生和妈妈的搀扶下站上了登山机,按照医生教的示范动作,努力蹬出了双腿地震受伤以来的第一步,他脸上透着的喜悦无以言表。

技术专家最可信

    我市在“5·12”特大地震中受伤2.8万余人,其中重伤2600多人。随着医疗救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转出外地治疗的地震伤员陆续返家,对伤员开展康复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我省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设立了3个省级康复中心,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6个重灾市州各设立了一个康复分中心,分别收治地震康复伤员。

     7月3日,市地震伤员康复分中心在市中医院挂牌成立,该中心依托市中医院老年病防治中心、市中医院上西分院,共有210张病床,位于上西坝。为做好地震伤员的康复工作,市中医院成立地震伤员康复领导小组,为迎接地震伤员来中心康复,医院成立了技术专家小组,先后派出两批医护人员前往天津骨科医院、成都华西医院学习康复技术,并在院内举行了工作人员培训,重点讲授《地震伤员的救护技术》,《灾后伤员的心理干预技巧》,做好应对来院康复伤员的准备。市卫生局充分整合我市医疗现有资源,集中了全市骨伤、神经康复专家组成了市地震伤员康复指导专家组。

    家住118的张碧清在“5·12”特大地震中左肩粉碎性骨折,5月26日转到天津泰达医院治疗,肩部被3颗钢钉固定不能动弹。7月3日回到广元就入住市地震伤员康复分中心。她女儿王丽萍介绍说,其母亲回来后,医生详细了解了手术恢复情况,制定了科学的对症治疗方案,护士精心护理,每天都帮助她母亲活动肘、腕关节,活动手指。“刚回来时,肩手部肿胀得厉害,现在肿消多了,医生说还有一周就可以取针了。”

    才14岁的王顺明在“5.12”特大地震中被倒塌的校舍掩埋,一直到5月13日下午6:30才被爸爸从废墟中挖出来,其双脚严重压砸伤,被送到西安唐都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7月11日回到广元时垂脚、不能直立,现在,他在医生王剑德的治疗指导下已能使用登山机等3样康复器械锻炼了。他妈妈高兴的告诉记者,娃娃恢复得不错,饭量好一些了,也肯说话了。

    昨日,记者在市地震伤员康复分中心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协作中心贝维斯教授,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励建安,四川省地震伤员康复专家组组长、华西医科大学康复科主任何奇成教授纷至沓来,到分中心查房指导并作“脊髓损伤康复、骨伤关节活动物理治疗”等专题讲课。为加强地震伤员的康复训练,分中心新增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三维牵引床、骨伤治疗仪、中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熏蒸床等以及肢体功能活动器械共30余万元的设备。

医护人员最可亲

    宝轮镇云峰居委会的蔡居清婆婆在5月25日发生的6.4级余震中不幸跌倒,造成左膝关节胫腓骨粉碎性骨折,5月26日就被送到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刚回来时,腿部僵直,不能外展,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现在已能稍稍弯曲。“多亏了亢护士长她们呢。”蔡婆婆说起7月24日15时9分在我市青川县与陕西省宁强县交界处发生的6.0级强余震时仍然很激动。

    当时,蔡婆婆躺在床上不能行动,老伴也没那么大的气力移动她。老伴急得大汗长淌。这时,护士长亢济瑜等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伤员身边,“慢点,别慌,小心再伤着!”她们一边帮助坚持下楼的伤员转移,一边仔细查看每一间病房,一床床的安抚患者“别怕,我们和你们在一起呢。”“医院的房屋很安全,地震后请专业机构鉴定过,被评为A级房屋。”她们温柔的话语,沉稳的行动迅速让地震伤员安定下来。当天晚上,不少伤员住在了帐篷里,而中心的医生护士都通宵坚守在岗位上。

家乡饭菜最可口

    地震发生时,青川县石坝乡石峰村的赵小青正在山上坡地劳动,左手掌被一块飞石砸得粉碎性骨折,在天津骨科医院上了两颗钢针、两块钢板,缝了36针,目前回到了地震康复中心,她说,回到广元感到特别亲切,医生护士对人都很好,医院伙食团的饭菜非常合口。

    记者看到,刚到11:30,午餐肉烧冬瓜、兰菜回锅肉、炒豇豆、拌苕粉等香喷喷的饭菜就推进了病房。食堂负责人唐师傅告诉记者,医院除了大量地震伤员,还住着70余位老年患者,因为老年患者饮食习惯不同,每天午饭都要做3次,首先做地震伤员的饭菜,然后是老年患者、最后才做医护人员的饭菜。为满足地震伤员的需要,医院增加了工作人员,添置了送餐车,想方设法做好地震伤员的膳食营养搭配,每天早上都有牛奶鸡蛋,午餐均是两荤两素一汤,晚餐也变着花样做。

    空调、电视、洗澡间……为给地震伤员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市中医院将上西分院最好的房间都安排给了伤员们。

    据市地震伤员康复分中心主任张雄介绍,截止7月25日,该中心已收治地震康复伤员112人,出院16人,目前在院96人。

记者   金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