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答记者问

   “5·12”特大地震,致使青川倾刻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河断道塞,数千人殒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商店停业,产业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以上,相当于2007年GDP总量13.8亿的36倍。灾情发生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青川目前已经进入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阶段。怎样辩证地看待地震大灾难,怎样才能自强、自立、自救,在废墟上再造一个新青川?中共青川县委书记李浩生近日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怎样辩证认识地震既是灾难,也是机遇?你认为当前的青川面临哪些良好机遇?

    李浩生:“5·12”特大地震,既给青川带来空前的灾难,把25万人民推到绝境的边缘,也给青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千载良机。作为极重灾区的青川县,如何撬动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把丰富的资源、巨大的机遇与25万人民的创业激情融为一体,万众一心、顽强拼搏、自强自立、不胜不休,奋力闯出一条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城乡、科学重建的新路子,是省、市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将不负重托,努力把青川建设成为灾后重建的成功典范、快速发展的先行样板、群众安居乐业的示范窗口。

    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机遇。青川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0个极重灾区县,将作为国家灾后重建政策支持的重要参考依据;中央确定浙江省对口帮扶我县,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省建设厅对口帮扶我县等对口帮扶政策,为我们承接集聚外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地震发生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区别对待四川和广元发展实际情况,在投资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机遇。

    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投资机遇。国务院今年计划拿出700亿支持地震灾区,其中用于青川不低于20个亿,这些国家投资将拉动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不低于100亿元。未来几年,我县9万户城乡居民住房重建投入118亿元、交通投入70亿元、城镇建设投入34亿元、工业及市场服务体系建设134亿元。初步估算总投资将达500亿元。青川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仅9亿元,未来8年的投入相当于青川过去100多年投入的总和。

    面临前所未有的对口支援机遇。预计未来三年,浙江对青川的投入将超过60亿元。浙江是民营经济最活跃、思想最开放、人文最厚重的省份,必将对青川恢复重建带来全方位的深远影响。省建设厅对口帮扶我县,完善城乡体系规划,对改善我县城乡基础面貌带来重大机遇。

    面临前所未有的产业重组机遇。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地震后,浙江建筑建材企业纷纷落户青川,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设备,有利于青川现有建材企业产业重组。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正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和东资西移进程,我们将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市场、品牌,建好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借船出海,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高新技术工业、生态旅游业。

    面临前所未有的理念更新机遇。地震灾害对传统的发展观念带来强烈冲击,必将使我们更加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重建进程中,有大量的博士服务团、专家、学者、企业家云集青川,帮助我们出点子、想办法。发达地区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经营思维、生产技术,必将推进青川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连续两年的特大洪灾和地震灾害,考验了干部、锻炼了队伍,伟大的抗震精神正激励着全县干部群众万众一心、顽强拼搏、自强自立、不胜不休,为加快重建步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记者:从发展战略上,青川今后的发展路径怎样走,还是坚持生态既是立县之基,更是富民之本吗?

    李浩生:对,恢复重建不是对过去经济形态、基础设施等进行简单地复制和拷贝,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未来的青川,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之路,把生态当品牌来经营打造,努力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山川秀美的新青川。首先要高起点定位恢复重建目标:总的目标是:通过8年恢复重建,实现一百亿,全面达小康,再造新青川。阶段性目标是:一年基本安置,两年恢复重建,三年巩固提高,五年全面振兴。

    到2008年底,受灾群众基本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农村受灾群众永久性住房完成60%的建设任务,启动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到2010年,GDP总量突破50亿元,人均GDP达到2.29万元。到2015年,全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结构更趋优化,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生态特色更加凸显,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GDP总量突破100亿元,人均GDP达到5.39万元。

    第二要走胜生态型恢复重建的路子: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总体发展思路。依托生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特色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创优生态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走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子;建立生态修复机制,打造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弘扬生态文化,走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子;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项目为抓手,以飞地工业园区为载体,走规模化、集约化、精深加工的生态工业发展路子;优化城镇体系布局,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坚持城乡共融,实施“小县大镇”战略,走生态城镇发展的路子。

    记者:青川要从废墟中奋起,必须强力推进哪些重建工程?

    李浩生:安居住房重建。安居才能乐业,家园重建是灾后重建第一任务。一是打响永久性住房建设攻坚战。按照“全框架、全木质、前木质后框架”的户型结构和青瓦白墙的风貌,突出川北民居特色,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力争用一年半的时间,全面完成因灾倒塌和严重损毁的6.3万余户农房重建任务。2008年底完成重建任务的60%,使近4万户农村居民在春节前搬进永久性住房。二是加快启动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在乔庄镇、竹园镇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的廉租房,以低租金出租解决3000户1万人的住房问题;对城镇居民住房经鉴定需除险加固的,给予适当补助;对居民购买各类住房(包括安居房)或其他方式自行解决住房的,每户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助。确保2万户城镇居民在2009年年底前全部安居。

    城镇体系重建。 突出“生态优先”、“显山露水”、“小县大镇”的理念,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力求城乡宜居宜业。沿青溪——乔庄——姚渡为东西横轴,乔庄——竹园、木鱼——观音店为两条南北纵轴,形成“π”型城镇布局,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青溪、三锅、木鱼等3个中心镇为依托,沙州、姚渡、关庄、凉水等5个重点建制镇和20个一般镇的城镇体系。

    基础设施重建。构建布局优化、配套完善、功能提升、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改造国、省、县、乡道1500公里,构建“三纵三横四连”的交通主网络;修复一批受损渠道、小微型水利设施、堤防,治理开发好堰塞湖,重点解决24.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修复输电线路5000公里,新建曲河等4座水电站,建成可靠性、安全性更高的农村供电网络;重建沼气池5万口;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合理配置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

    产业发展重建。恢复重建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企业是关键。我们将走一条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特色经济新路子。农业上,立足生态资源丰富的实际,大力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未来五年建成工业原料林100万亩、山珍原料林100万亩、茶叶、中药材、油橄榄、山桐子等特色经济林100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园(小区)200个,打造1500万只森林跑山土鸡产业基地。立足白龙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水产业,建成年产2万吨生态鱼基地。工业上,加大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力度,县内重点打造林板、山珍、新型建材加工业等工业集中发展区,创新机制和模式,加快“飞地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三产业上,随着广元区域中心的凸现,以绿色为主题的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未来几年,我们将以唐家河、白龙湖、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打造竹园2平方公里“四川北部山珍物流园”。

    生态环境重建。牢固树立“恢复重建,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地震活动断层、生态脆弱地区、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区域,列为禁止开发区,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选择适生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构建嘉陵江上游生态绿色屏障,打造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在县城和中心集镇构建公园绿地系统,将公园、广场等点状空间,河滨、水岸、园道、景观道路等线状空间及风景区、森林游乐区等面状空间,连成具有防灾机能的体系,平常休闲,紧急情况逃生避难。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60%以上的乡镇创建成环境优美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记者:在深入推进重建的今天,怎样强化保障,在废墟上再造一个新青川?

    李浩生:重建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万众一心、顽强拼搏、自强自立、不胜不休”的青川抗震救灾精神,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灾区人民勇敢面对困难、走出伤痛、振奋精神,做到自强自立自救、坚定坚强坚韧。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帮互助、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家园。丰富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比秩序、比卫生、比治安、看就业率、看对社区的贡献、看群众精神面貌的“三比三看”主题活动,培育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实施心理救治工程和文化抚慰工程,医治心灵创伤,促进身心健康。

    创新推进机制。创新投入机制,着力构建“群众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政策优惠一点、对口支援一点、信贷支持一点、社会援助一点”的“六个一点”多元化投入渠道,用好市场机制这只“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实现重建资源的最佳配置。创新全社会参与机制,整合各方力量,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成广泛的重建联盟,统筹推进恢复重建工作。创新示范带动机制,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优先、民生优先、近期优先,重点打造一批农房重建、集镇建设、产业发展示范片、示范线、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创新督查落实机制。聘请义务监督员,采取现场督办、定期通报等办法,对在恢复重建工作中因责任不到位而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渎职责任,促进工作的高效落实。

    搭建最优平台。在未来三年里,浙江将倾全省之力援建青川,我们将全力以赴为浙江援建队伍搭建最优工作平台和生活环境,及时为他们解决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学习浙江人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激情满怀、事不过夜的办事效率、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艰苦拼市场的拼搏精神,把浙江的先进经验、管理技术留在青川,发扬光大。转变思维定势,增强造血功能,在工作节奏上做到“合拍”,在工作内容上做到“合炉”,在工作推进上做到“合力”。

    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把“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的要求,贯穿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过程。特别讲付出,只要工作需要,就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不讲回报。转变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做到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带头苦干、带头实干,以示范和引导推动工作。

杨剑   记者   任小昌   谢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