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新闻网讯  震后的青川,大部分学校已成废墟。为让孩子们尽快恢复课业,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互力健康基金和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协作下,堪称北京最大规模的一次接收地震灾区学龄儿童复课工作从震后的第12天便开始进行。7月13日,68名青川县姚渡镇中心小学学生在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当上了插班生,开始了他们异地求学的新生活。他们将在两名当地教师的带领下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年半到两年的学习生活。

  为使这68名学生得到首都地区的良好教育并且安心求学,北京市海淀外语实验学校免除了孩子们学习、食宿方面的所有费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给孩子们每月300元、随行教师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承担了此次进京的交通费用。

  当这些劫后余生的孩子们终于走进位于北京四季青的学校时,他们看到的是有着塑胶跑道的操场、整洁的宿舍、现代化的教室,公园般的校园环境,眼中泛出了无限的惊喜。孩子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北京好心人的厚爱。在一个多月的动荡生活后,这68名学生幸运成为青川第一批走出山外的孩子。

  据青川县教育局教育股赵股长介绍,截至 7月20日,青川县整体转移到浙江、广东、河北等地读书的学生674名,有高一、初一、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据悉,在异地读书的时间大概是一年至一年半,等到学校重建之后再回青川就读。

  “我们力争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在 8月 1日前实现各中小学基本复课, 9月 1日全面复课。”县教育局局长陈云说,对于那些暂时没有复课的学生,各个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帐篷学校和院坝学校的方式,给孩子们准备一些活动并进行心理疏导。

  灾区学生勇敢面对生活

  7月19日,记者连线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木鱼初中初一一班学生何翠青,是他父亲唐三德接的电话。他说:“孩子现在在深圳中医院治疗,她的母亲在陪同。孩子的病情有所好转,右边已康复,只是左边全无法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孩子精神很正常,正在全力配合治疗,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对他们非常关心和照顾。”8天前,北京残联康复研究中心、原民政部假肢科学研究所孟宏伟去过医院看望过他们,并表示再过几个星期接他们的女儿何翠青到北京接假肢。

  6月27日,青川职高二年级学生韩加育被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表彰为“抗震救灾优秀少年”。7月19日,记者给韩加育打电话,韩加育接电话声音听起来很清脆,他说他现在在茶坝乡家里,目前正在联系天津天街大学,准备继续读书。他说:“地震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是短暂的,回到老家一看,与其他受灾的群众一比,我们这点灾难算不了什么,现在我的心理没有任何障碍和负担,目前主要是结合实际,好好学习,扎扎实实把学习搞上去。”

  7月5日,青川在广元复课的高三学生结束了高考笔试。考生们纷纷表示,他们将以“感恩”“积极”的心态,选择以“当灾后重建的志愿者”“打暑假工”“旅游”等方式度过暑期生活。

  青川中学高三(13)班王洪敏是一个农村孩子,在青川县红光乡小荆村的家被地震损毁,父亲也在地震中遇难。虽然失去了父亲,王洪敏的脸上仍然写着坚强。她说:“我的高考结束了,家里应该特别需要我,我要回家乡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青川中学高三学生李心兰等几位同学利用暑假当志愿者,虽然各自的小家在地震中都有损失,但看到灾情这么重,她实在坐不住了,报名当上志愿者,为家乡重建出把力。

  青川中学高三(四)班班主任黄素君对班上的学生十分不舍,他从高一到高三一直带这个班,对学生有很深的感情。他说:“同学们在地震后更懂事了,也更加懂得感恩和帮助别人,我很舍不得他们。”

  “路是自己走的,我们的生活才刚起步,虽然有一些磨难,也要坚强地走下去。”黄素君祝福同学们说。

  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并不单调

  这个假期中,虽然学生们可能无法像往常一样休息很长时间,但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青川,7月9日,有 51名小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浙川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通过到51名杭州小学生家中作客,浏览西湖、岳庙等风景名胜,举行大型联欢会等多种形式,达到两地少年交流沟通的目的,真正把“携手共渡难关,用心建立情谊”的活动主题落到实处。7月10日上午,青川县49名家庭受灾严重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已启程至成都,准备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赴俄罗斯疗养活动,17日,这批师生已抵达俄罗斯。

  青川职高在6月中、下旬通过浙江志愿者、白求恩医学院、第四军区大学在学校集中开展了4次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志愿者还分别给个别学生及家长给予心理辅导和健康知识教育,使高三100余名学生顺利进入高考,一年级的218名学生到浙江省6个地区借读,目前借读学生反映良好。 李华 记者 谢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