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广元建成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
——王菲市长在广元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举要

 

2012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68.66亿元

    增长13.8%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6.84亿元

    增长17.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012元、5649元

    增长16.2%、15.4%

    回眸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劲十足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稳定增势、加快发展”主基调,切实抓好项目投资、产业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灾后重建全面结束、投资基数较高的情况下,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32个项目顺利竣工,31个项目加快推进,57个项目开工建设,30个项目前期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89.9亿元、增长2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71.5亿元、增长18%。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建材和金属五大板块工业增加值12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4.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47户、净增46户,其中亿元产值企业141户、增加33户。广元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旺苍工业集中发展区创建成省级经济开发区,市天然气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全市新增工业园区面积12.2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度达61.5%。

    粮食产量148.8万吨,增长1.6%,连续六年实现增长,农村居民收入连续九年快速增长。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总数达51个,核心区面积52万亩,苍溪县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旅游“双创”工作有序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11年的20.8︰44.6︰34.6调整为19.6︰47.0︰33.4。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新增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其中市中心城区新增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城市核心综合体、中心城区滨水区规划全面完成,红泰路、西滨道和皇泽大桥改造等项目顺利竣工,北二环、瓷莲路等110余个市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三江新区6个控制性详规和23个专项规划及专题研究全面完成,陵(江)宝(轮)二线等项目加快推进。中小集镇快速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旅游、商贸集镇加快形成。新村建设成效明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886户,新改建农村通乡通村公路1627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2.2万口,修建各类供水工程1585处,解决了23.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新启动建设生态小康新村221个、小康户44600户,建成苍溪、元坝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全面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在全省率先实现助农取款服务“村村通”。

    成功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市级技术创新联盟6个,组建产业发展研究院1家,取得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57项,1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验收,省级园林城市通过复查,森林覆盖率达54%。成功创建为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广元被确定为全省首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93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256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228.9万人,新农保制度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和医疗救助金35万人、5.85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15414套、竣工1354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综合排名全省第三。引进以工代赈等帮扶项目460个,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4万人。大力实施教育资助,投入资金4.1亿元,惠及学生55万人次。市城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物价总体保持稳定。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物保护工作有序推进,蜀道金牛道广元段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21.5万人,成功创建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2数字点击

    项目完成投资515.3亿元,增长3.4%

    引进到位市外资金327.3亿元,增长14.9%

    外贸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14%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3亿元,增长15.8%

    接待游客1918.5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82.9亿元,分别增长34.4%、54.7%

    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性资金10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64%

    城镇化率36.4%,提高1.8个百分点

    2013年主要奋斗目标展望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总体取向,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统筹发展”的思路,深入实施低碳发展、资源转化、项目支撑、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五大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在次级突破中追赶跨越,为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一枢纽三中心”,经济发展实现“五个翻番”,基本建成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上述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强化投资拉动和扩大消费,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力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切实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和革命老区建设等政策机遇,策划生成一批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招大引强、沿链引进、集群发展、做大总量”,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和力量,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拓展招商领域。全年引进到位市外资金375亿元,增长15%以上。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17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0亿元以上。加快亭子口水利枢纽、兰渝铁路等83个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力促西(安)成(都)铁路客运专线等59个项目尽早开工,切实做好大唐路口电厂等28个项目的前期工作,继续加强低热值煤坑口电厂等重大项目的跟踪对接。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全面落实国家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强化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工业强市。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抓项目、调结构、扩增量、提质量,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推动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依托资源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构建“5+2+1”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不断提升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旺苍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加快推进苍溪、剑阁工业集中发展区创建省级开发区工作,抓好利州、青川、朝天、元坝等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加大天然气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强重点企业培育,鼓励和支持长虹电子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新进规企业50户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商贸物流和餐饮大、特、新品牌企业落户广元。加快美福地钢材物流园区、朝天中子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市城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农村商贸设施,推进省际边贸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精心策划办好“广元造”品牌商品展览会、秦巴山区年货节等特色展会。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力争实现产值150亿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家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以上。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投入向农村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和城乡新型社区“三园一区”的带动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完善市县乡三级城镇体系和城镇功能,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坚持“东扩西进北延南拓”战略,不断拓展中心城市空间。加快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进程,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加快“三江新区”建设,大力推进陵(江)宝(轮)二线等重点项目建设。

    突出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放心粮油和“菜篮子”工程,确保粮食产量实现149.8万吨。抓住全省第二批现代农业、林业和畜牧业重点县建设的有利机遇,新建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10个。新规范发展农民专合组织100个,新培育省级示范专合组织4个,新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企业5家。做大做强“广元七绝”、剑门关土鸡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休闲观光等农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力争实现产值106亿元,增长 7.5%。

    成片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按照“产村一体”的要求,推动新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园区、农村现代产业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和“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解决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新改建县乡公路300公里、通村油路和水泥路1600公里。抓好3个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建成3个国家级、4个省级以工代赈示范项目。新启动建设200个生态小康新村、4万户生态小康户,建成7个新农村综合体。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950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口,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面貌。

    切实加快农民增收和扶贫攻坚步伐。抓住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万人。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和后续扶持工作,完成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3000人的移民搬迁任务,确保三期围堰按期下闸蓄水。

    坚持文旅兴市,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按照“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的品牌定位,围绕剑门关、昭化古城等重点景区,突出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女皇文化、生态文化,推动文化旅游相融共生、协调发展。继续办好广元国际女儿节以及其他地方性节会,推动文化旅游在大型节会中相互融合。

    努力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力争把剑门蜀道旅游区创建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年内创建成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启动广元中国温泉之乡、广元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编制。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实现2400万人次,总收入过100亿元,政府性票务收入突破亿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快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强县和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加强“白花石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快推进蜀道金牛道广元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坚持生态立市,加快推进低碳发展

    继续坚持低碳发展战略。切实做好我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努力引进和发展天然气转化及配套项目,加快实施“气化广元”工程。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建成20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全年完成营造林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3%。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加快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环保模范县、省级生态县和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村创建工作。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管,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生产力过剩项目,提高节能产品普及率。大力推进总量减排,确保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下降2.5%、3%、2%、2%。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加快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60亿元以上。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推动企业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加大与租赁、信托和基金等机构的合作,在公租房、公路等公益项目上规范稳妥推进BT、BOT等融资模式。

    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积极参加西博会、西交会等经贸促进活动,加强与境内外经贸界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多层次多区域合作,深化浙广、九广合作,扩大厅市、市校合作,巩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主动融入成渝、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强与秦巴山片区连片扶贫规划区域市州的经济协作和省内相关城市的区域合作。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清理和废除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投资审批事项和管理规定。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一律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1000户、个体工商户10000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扎实抓好民生工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确保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低于65%,全年投入财政性资金110亿元。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大力推动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转移就业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5亿元以上。切实抓好住房保障,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6340套。着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10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36万人、城镇企业养老保险覆盖人数33万人。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积极发展优质教育,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百千工程”建设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强“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试点示范县建设。加快实施卫生惠民工程,实行住院分娩基本服务项目全免费,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举办好全市第一届运动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立乡镇产业引导、便民服务、综合治理中心,突出抓好网络虚拟社会、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服务管理。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主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全市信访总量下降5%。

    2013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2%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效能建设,努力转变工作作风。

    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将认真贯彻执行“六个带头”的要求,带头学习理论开阔思维视野;带头深入一线联系群众了解基层;带头轻车简从,不搞形式主义;带头直面工作矛盾;带头精简文山会海;带头遵守纪律,自觉接受监督。围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严格控制各类会议活动,精简各类文件简报,鼓励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严格控制“三公”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认真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深入推进“廉洁城市”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