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元市委
关于坚持改革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
强力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新台阶的决定
广委发〔2009〕1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中共广元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就加快推进新形势下全市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强力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新台阶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经过30年改革发展,我市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广元是集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地震重灾区三区合一的市,是传统农业形态十分典型的农业市,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当前,我市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保障和发展农民权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不断开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新形势下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为突破口,把强力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突出改革创新,强化农业基础,加大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和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新形势下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总体完成,基本建成生态小康家园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公共事业、社会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按照上述总体目标,要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到2012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六个上台阶:农业结构调整上台阶,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四川重要的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台阶,继续强力推进畜牧业“百亿工程”,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建成四川优质商品猪和特色小家禽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台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0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超过3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蓄引提水能力达到8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30万亩、节水灌面2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沼气池20万口,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人口100万人以上,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7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森林覆盖率达到52%以上;农业科技支撑上台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农民增收上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全市农村全面小康。
二、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切实加强制度创新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丰富双层经营发展内涵,拓展双层经营发展空间。加快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提高集约化水平。加快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积极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在依法、公平前提下,单独或联合创办和领办现代农业发展的各类生产经营实体。
(二)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机遇,充分运用先行先试、超前探索的政策资源,着力在统筹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上取得突破,实现“三化”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计划生育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实行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加快实施城乡绿化、交通、水务一体化等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分类指导,简政放权,下放和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鼓励支持部分县(区)、乡(镇)在改革难点领域率先进行具体的改革设计与突破,摸索和积累新的改革经验。实施小县大镇战略,加快农村集镇发展,促进市县城区和农村集镇协调共进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三)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推进以农村土地使用权为主的各类资源的市场化改革。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严格管理原则,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土地用途,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和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搞好农村土地等资源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强化农村土地使用权等资源要素的市场配置。允许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四荒”地、山坪塘、水利设施使用权(包括承包经营权)按原用途转让、入股、出租;允许农民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将承包土地长期流转;鼓励有较稳定城市就业渠道的务工农民退出农业。建立健全集体、农户土地使用权(包括承包经营权)价格评估体系。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林业市场和森林资产评估咨询机构,促进林权有序流转。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等资源交易市场,构建流通服务平台。在城镇规划区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与农户联建住房,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允许农户间自主互换。加快推进土地特别是地震灾害损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地震灾害异地搬迁安置重建原住地所节约的土地要复垦为耕地。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构建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进入市场的机制。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适度重建区和生态重建区,允许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到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实行与工业园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直接挂钩的机制,有条件的也可以自行开发、建设“飞地”工业集中区。
(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小康新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强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的整合和优化使用,大力开展以县为主、以规划为引领的支农资金整合,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财政补助制度,用五年时间建成农业担保体系。支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公司,有效聚合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农业保险、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财政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基础建设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控。
(五)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服务农村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农业信贷规模,提高农贷比重。协调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为“三农”服务主力军作用。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深入推进TCC5项目试点,建立农村贫困社区发展资金。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和担保物范围,允许农民用承包土地、林地、山林(含果、桑、茶园等)和宅基地、农房、水利设施等农村资源进行抵押贷款。发展农村保险事业,扩大和健全农业政策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六)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结合灾后重建,适度调整乡镇建制。继续搞好村直选。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主题实践活动,加快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公开。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村。普及开展村民公开评议“十星”农户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基层财力,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
三、强力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
(一)围绕“四新一建”,强力推进。生态小康新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市的具体实践。要紧紧围绕“四新一建”目标,按照“六个一加三配套”、“五改五通”、“十星”、“六联”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推动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力争到2012年完成1200个新村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小康家园市。
(二)坚持建设标准,实行分类指导。以“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产业兴村,全面推进。对已建的村和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着力巩固、完善、提高。灾后生态小康新村建设要突出住房重建、产业重建和设施重建三大重点,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产业、设施有提高、服务能配套四大目标。启动村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同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未列入启动的村要从群众最急迫、最需要的事情做起,打好基础,逐步实施。
(三)整村建设,成片发展。整村连片开展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是推进新农村的关键举措。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强化城乡清洁行动,做到村容整洁。
(四)注重实效,富民强村。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新增乡镇负债,不准拿钱堆点,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侵犯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
四、实施农业资源转化战略,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一)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稳定粮油生产,大力发展畜牧、林业、果蔬三大优势产业和猕猴桃、木耳、核桃、烟叶、茶叶、油橄榄等特色产品,围绕龙头企业调结构、建基地。加强品种改良,推进规模养殖,提高生猪总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小家禽,加快发展水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品牌建设,打好“绿色、特色、生态”牌,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
(二)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围绕林、果、畜开展精深加工的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开展跨行业、跨区域的兼并与联合,促进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聚集。支持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创建企业发展平台。组建灵活多样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有机联结的利益共同体,发挥助农增收作用。
(三)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创新机制,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灾毁土地复垦整理开发、金土地工程、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烟草农业工程等项目,整合涉农项目,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加速土地流转,培育业主、大户、经合组织,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不断创新机制,建立多元投入格局。加强科技创新。到2012年,在全市初步建成50个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
(四)搞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按照“培育大资源、建设大生态、发展大产业”的思路,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地建设和加大资源就地转化,提升林板加工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业和森林果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良性互动、跨越发展。到2012年,基本建成较为完
(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不断提高运用水平。把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心环节,逐步把企业引向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引进、繁育、推广新品种,坚持避旱增收调结构。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绩效与职称评、聘、用挂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深入实施科技示范项目。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改善农业装备条件,以耕播收为重点,加快推广适宜山区农耕生产特点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六)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三年内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支持和发展壮大农民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大力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继续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发展农产品贮藏业、运输业和销售业,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加大市场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农产品自由流通。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人员、科技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员直接参与农产品销售。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力度,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技术、政策等信息服务。
(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扩大农村就业、提高农民工素质为重点,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劳务开发水平。内外联动、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全面落实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扩大农业产业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投身灾后重建和以工代赈建设。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支持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实施“5511”工程,建成“一网三制一基”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五年内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前全面完成全市437座病险水库和震损水库的除险加固。
2009年底完成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户办工程,加快小微型水利建设步伐。坚持统筹规划,连片推进,集中力量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全面实施灾损土地复垦,力争实施50个“金土地”项目。以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免耕覆盖为重点,大力推进沃土工程,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苍溪“六个一加三配套”的“户办工程”经验,继续搞好户办工程。完善烟水配套工程。
(二)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元坝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模式,加快农村乡村公路建设,切实解决“断头路”和过河难问题。抓好乡村机耕道路建设,到2012年建成农村机耕道5900公里。加大农村客运站建设力度,大力培育农村客货运输市场,加快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安全畅通的客运网络。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农村公共信息覆盖率,发挥信息化服务“三农”的作用。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设施综合利用效能。
(三)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开展“清洁城乡行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治理脏、乱、差。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污染防治,在小城镇、中心村大力实施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力争2012年80%的宜建农户用上沼气。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加快地震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对野生动植物、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保护力度。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河流建设。实施城市、城周、通道、水系和村庄五位一体国土绿化,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步伐。加强河道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河流建设。
(四)加快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认真落实《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围绕“三年重建家园、五年实现跨越”目标,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重建、集镇重建、学校医院重建。搞好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抓紧恢复重建各种农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恢复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和生产基地。完善农业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加强专业力量建设,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应急能力和农民防灾避灾自救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抗震标准和建设质量。抓住浙江、黑龙江和港澳地区对口援建机遇,合力搞好灾区农村灾后重建。加强物资资金监管,加强建筑材料价格监管。
六、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一)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县区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建立健全文化网络体系,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文化乐民”和“文化富民”。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和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完善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定向培养、选聘和派遣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农村教师素质培训和继续学历教育,提高教师水平。保障农村教师权益,进一步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加大城镇学校、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力度。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实施农村职业教育攻坚。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对农村特困、城镇低保、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家庭的子女及退伍士兵、孤残学生等六类人员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技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建设,每村建好一所卫生室。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扩大农村免费公共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和管理。保障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工资福利,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推进优质服务,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四)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对灾后失地农民生活贫困人员,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不断提高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扩大农村低保家庭成员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
(五)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把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政策范围。坚持扶贫开发与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以工代赈,采取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社会扶贫等措施,扎实推进。对生存环境恶劣特别是灾后次生灾害隐患严重,水、电、路等基本条件难以恢复的,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加大水利、水电淹没区后扶力度。继续搞好宝电、升钟等水库移民区扶贫开发建设。
(六)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应急信息平台,提高危机处置能力。严格监管,避免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各类恶性事件发生。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七、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把农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党委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乡镇党委、政府全力以赴抓农村工作。要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增强统筹协调职能。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有序有效的农村工作管理体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行乡镇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任前目标承诺、任中严格考核制度。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形成坚强领导核心,强化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联建工作,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基地、产业链和产业示范带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积极探索城乡党建资源共享、党组织活动互联的城乡党建统筹发展路子,大力开展“城乡党支部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力争两年内覆盖全部行政村。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坚持把那些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和公道正派的群众发展为党员。关心爱护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的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坚持实行党员议事日制度,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村级班子定期考核和社会评价工作。
(三)加强农村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选拔一批“双带”能力强、热心村务、公道正派、积极为群众服务的致富能人、种养大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注重选拔一批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党政班子任职。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大农村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市乡村网络基本覆盖。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关心力度,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坚持定期评选表彰制度,继续开展从优秀村(社区)干部定向招考公务员和公开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农村人才评定、使用、激励等导向机制,发挥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持面向群众转变作风,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全面推行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大力推行“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成效在一线体现”的联系群众机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体制,坚决查处和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埋头苦干,奋力开拓,努力开创我市农村工作新局面!
名词解释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它包括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畜牧业“百亿工程”:“十一五”末,我市畜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
“三化”联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联动带动农业现代化。
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法律中的权能即权利能力。权利能力是指一个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能力,也即作为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的能力(或称资格)。根据《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有限处分几项权能的结合,所有权的权能不外乎积极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和消极全能(排除他人干涉、妨害的权能)。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
四新一建: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新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新家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培育新农民;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打造新环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班子。
六个一加三配套:六个一:每户建成一个生态经济园、一口沼气池、一口防旱池、一口卫生井或卫生安全自来水、一条硬化路、一套生态农居。三配套:实施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退、改、调生态产业建设配套;生态庭园经济与文化建设配套。
五改五通:五改:坚持改水、改土、改厨、改圈、改厕。五通:做到通气(沼气)、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十星:在农村广泛创建致富、创业、守法、文明、科技、卫生、计生、文化、环卫、新风“十星农户”活动。
六联:实现交通道路联成网、骨干产业联成片、公益设施联成体、农业服务体系联到户、活动阵地联村民、生态农居联成景。
“5511”工程:到2015年全市建成50个万人规模的供水站、500个千人规模的供水站、1000个百人规模的供水站、10万处户办供水工程。
一网三制一基:建设“5511”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网络,健全总站+协会+户管引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供水基金长效机制。
面源污染: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企业,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如没有排污管网的生活污水的排放。
农村电影“2131”工程:是由广电总局、文化部等五部委于1998年提出的新世纪农村电影工程和文化建设项目,即在21世纪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每一个月放一场电影。
“双带”能力:带头致富能力、带领群众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