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历过大地震的很多青川老百姓来说,这个冬天虽说有点冷,可依然是个暖冬。1月6日,持续雨雪、冰冷的青川山区终于迎来久违的阳光,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帮助下,青川沙州中小学建设开工,9月1,孩子们将重新走进教室,受灾群众再一次感受到来自浙江省汇聚的暖流。

    行走在灾区,让人眼眶湿润的场景常常闯进摄影记者的镜头:援建工地上忙碌的身影,捐赠现场热切的面容,一件件精心编织的毛衣,一车车翻山越岭的物资……

    走进灾区,在一栋栋坚固的暖房里感受温情,在一件件厚实的寒衣上体味牵挂,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浙江人民的同胞之情,为灾区群众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面对灾难,浙江——青川肩并肩,手拉手

    早从1996年起,浙江省就开始对口帮扶青川县,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过长期的磨合,融化成深厚的情意。12年来,浙江省对口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从工业、农业、种植、养殖、智力等各个方面给青川人民以大力扶持,不断创新开拓的精神更是送来的无价之宝。这情意,写满了青川的村村社社,写在了青川百姓的心里,暖暖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巴蜀大地,山崩地裂,河川变色,青川县死亡4697人,失踪124人,受伤15489人,灾害损失达500.8亿元,成为极重灾区。再加之青川作为川北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重建任务异常艰巨。

    面对灾难,浙江省委、省政府当即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干部群众紧急行动起来,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5000万浙江儿女用各种方式告诉正在经历悲伤的灾区群众:我们和你在一起!

    第一时间,浙江全省323517名共产党员,自愿交纳1.23多亿元抗震救灾“特殊党费”,207名医疗卫生人员深入青川灾区,救治伤病人员2万多人次,450名特警、交警迅速到位,维护青川灾区交通和社会秩序,1000多名志愿者来到青川,主动挑起卫生防疫、清洁卫生、心理咨询等重任……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抗震救灾工作精神,紧急行动起来,急灾区所急,想灾区所想,把救灾援助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强调,要从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援工作,灾区缺什么,浙江就支持什么。

    在浙江省的主动请缨下,去年5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恢复重建。

    2008年6月19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冒着余震,带队深入青川。此后,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王华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斯鑫良、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副省长郑继伟、陈加元等领导也陆续到青川调研,把援建青川灾后重建放在了浙江全省下半年工作的首位 。

    在5000万浙江儿女看来,情牵12载,这次走近青川,融入青川,建设青川,他们义不容辞。2008年7月4日,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指挥部挂牌成立,成为全国援建队伍中第一个挂牌的指挥部。按照“一市、县(市、区)帮一受灾乡镇”的原则,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台州市、衢州市、舟山市、丽水市及29个经济发达县(市、区)对口支援青川县36个乡镇,省级各部门分块对口援建,各路精兵强将第一时间奔赴青川,建板房,修道路,搞规划,谋发展……

    “动员一切力量,举全省之力,把青川作为我们的县,想尽一切办法,不计一切代价,帮助青川在恢复重建中昂首向前,力争提前完成3年恢复重建任务。”——浙江省以这样的赤诚和气魄开始对口援建的光荣之旅。

    创新对接模式,既当“运动员”又做“后勤部长”

    随着浙江省对口援建工作的深入,青川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推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大突破推动科学重建、科学发展。

    本着“让浙江人民放心、让青川人民满意”的主旨,浙江省和青川县共同确定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根据规划,未来3年,预计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总额将达269亿元。

    为把所有浙江援建项目都建成惠民工程、精品工程、同心工程、德政工程,青川县委、县政府科学论证,坚持功能恢复、民生优先,设施重建、基础优先,布局调整、安全优先,人口转移、集聚优先,产业发展、生态优先,分步实施、急重优先的规划基本原则,合理确定每个援建项目的建设内容、布点、规模、标准、时序,使项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有利于满足当前生活生产的需要,又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同时,该县特别注意加强对项目的资源环境评价,选址避开主断裂带、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充分考虑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执行抗震设防要求。在对口援建项目上,该县分清轻重缓急,在实施中突出重点,率先启动了一批急需的民生项目作为浙江援建青川工作的切入点,形成良好的灾后重建态势,使群众进一步树立了重建家园的信心。

    创新对接模式,针对具体情况,县委、县政府及时进一步充实调整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和内设的“一办五组”, 进一步充实调整全县36个乡镇、80多个县级部门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抽调专人负责对口支援工作,每个乡镇均安排一名县级领导负责联系协调对口支援工作,在经费、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完善对接流程、项目协调、资料共享、宣传互动、定期会晤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明确双方的工作职责和完成时限,做到了一周工作有重点,一月工作有总结,形成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沟通协调、有序运转的良好工作局面,创造顺畅愉快、快速高效的工作环境。

    坚持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专门人员做好对口支援项目的数据统计、情况汇报、信息反馈和宣传报道工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切实组织开展慰问援建工作人员的活动,以感恩的心态,良好的作风,对待援建工作人员。

     严格按照“特事特办”和“快速审批”的要求,努力为浙江对口援建项目提供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优质服务。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高效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主动及时为援建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切实作好当地群众、村社的关系协调工作,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部门、乡镇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严肃工作纪律,完善考核机制,加大督查力度。

    真心援建,从讲责任到讲效率

    天空碧蓝如洗,白色的板房整齐并列,孩子们追逐嬉戏,房前屋后挂着的腊肉、香肠,飘逸出浓浓的年味……1月12日,记者在青川县乔庄镇上坪集中安置区看到,在这个全县最大的安置区里,1.2万余名受灾群众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稳定的安置,源于浙江援建队伍的快速行动。2008年7月初,为让灾区群众早日住进活动板房,绍兴、温洲、金华等市的7900名建筑工人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运输难等难题,顶烈日、冒酷暑,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啃袋方便面,白天拼命干活,夜晚露宿河滩,忍受蚊虫叮咬,经受风雨袭击,援建活动板房28060套,提前完成板房建设任务。

    在青川,浙江援建指挥部在指挥长谈月明的带领下,他们用自己独有的响亮口号作为行动标杆:晴天抢着干、雨天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

    不仅是建板房,“浙江效率”扩展到了每个方面。2008年8月12日,浙江省援建青川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项目,青川县城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剑 (剑阁)青(青川)公路的关键工程酒家垭隧道复工,这也是四川省公路灾后重建正式复工的第一个项目。

    此前,383名浙江规划师、测绘人员奔走于青川各乡镇,访谈、摸底、调查、评估,仅印送的各种研究报告和资料文件就达600多万字,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完成了青川城镇体系和33个乡镇规划、产业、流域(2个)、旅游(2个)、教育、市场体系等7个专项规划, 12月5日,城镇体系及竹园、乔庄2个新老县城的规划已通过四川省建设厅组织的评审,获得一致好评。

    更加艰巨的任务已经铺开,浙江援建青川的目标任务为“1348”:不低于浙江省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安排实物工作量 (预计为60亿元),支援期限为3年,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4种力量,突出帮助搞好规划,恢复建设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开展人才培训、科技支持等8个方面。

    让失去家园的群众重新开始生活,关键是“安居”。如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浙江对口援建建设者们的倾力帮助下,废墟上已经矗立起大片永久性民居。

    浙江省提出了实施农房援建“661工程”,通过援助6亿元建设资金的落实,帮扶6万户农房实现重建,并组织100名援建技术人员蹲点指导。截至2008年12月30日,全县已兑现农房补助金3.13亿元,重建、维修加固计完工37556户,占重建、维修加固总户数的57%,提前完成了春节前3.5万户受灾群众搬进新房和加农房累固房的承诺。“住得暖、穿得暖、衣食无忧过新年!”……一位拄着双拐的灾区群众向记者说起自编的打油诗时,眼眶里闪烁着泪花。

    对城镇灾后安置房建设,浙江省首期安排2亿元建设安置房,启动了5个安居房建设点,在乔庄镇,已动工的东山安居工程占地57亩,总投资1.1亿元,可安置受灾群众3000人。同时,木鱼镇河堤工程、东山小区河堤工程等也相继开工。

    授之以渔,从提供就业到产业扶持

    去年中秋刚过,青川县黄坪乡村民杨继富就和几个同乡一道出发去浙江嘉兴了,他们将在当地的一家食品工厂打工。在此之前,已有五六百个青川人奔赴浙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去年9月5日,“浙江—青川劳务信息平台建立暨对口现场劳务招聘会”举行,引来7000多位灾区待业人员。浙江省劳动保障厅与青川县建立了就业援助协调制度,组织浙江企业在青川举办劳务招聘会,49家浙江知名企业已帮助青川县安置6400多名劳动力就业,指挥长谈月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400人实现就业,按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计算,就能为青川每年带来至少6400万元的收入!

    从提供就业岗位,到产业扶持,浙江援建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抓好青川特色农业、农产品销售和旅游产业的恢复重建,着力把“输血”与“造血”结合,把当前与长远结合。

    为帮助恢复重建青川商贸业,浙江省经委与青川签订了《关于商贸对口援建灾后重建合作协议》,去年8月以来,“全国浙商参与灾后重建青川行”考察团来到这里,2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其中已签订意向性协议的有6个,总投资额4.1亿元。同时,为青川农产品和药材进入浙江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在杭州等大型超市设专柜、提供浙江农博会免费摊位等形式销售青川农副产品,9月初,青川县的22种特色农产品(药材)出现在杭州大中型超市的柜台上,柜台上方都有这样一幅标语:多买一份青川山珍,就是给灾区人民多一份爱!目前,累计销售额达300余万元。

    去年11月12日,由浙江援建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首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将极大的提升青川乃至广元旅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知名度,同时将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同构建起青川旅游的金三角,成为青川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的突破口和引爆点。

    在《浙江援助青川地震灾后产业恢复重建方案》中,还提出了“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川浙产业园)、培育两个特色基地(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构建三个绿色通道(农副产品、劳动力、旅游)、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重建物资、农产品)”的基本思路。去年11月5日,投资2亿元的川浙合作产业园正式开工,1亿元援建资金已拨付到位。加强浙江与广元的产业对接,赴浙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签订了3个项目约10亿元的投资意向。

    观音店乡的群众还记忆犹新,地震后不久,金阳市援建指挥部的同志在抓好受灾群众的安置与重建规划的同时,把目光放在核桃产业发展上,几个月来,他们一边调查了解,一边规划实施,目前,已新栽优质核桃6000亩,使该乡核桃产业规模达到1.25万亩,成为全县最大的优质核桃产业园区,为受灾群众找到新的增收途径。

    民生优先,决不让一个受灾群众受饿受冻

    从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展开以来,如何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决不让一个受灾群众受饿受冻”,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浙江援建省、市、县(市、区)、广元市委、市政府及青川县委、县政府这个冬天最重的民生课题。一场声势浩大的“送温暖、献爱心——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衣被活动”,把浙江人民与青川灾区群众的心紧紧相连。

    对于青川来说,这个冬天更不寻常。青川是“5·12”特大地震中受灾最重的地区,不仅受灾人口多,而且受灾群众大部分都集中在山区,许多人家的房屋倒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他们很多是穿着一身单薄的衣服逃出废墟的,一无所有。据了解,青川最冷月会在12月中旬至来年1月底,1月平均气温仅2.8℃,最低温度达-9.2℃,而高山地区更低至-10.0℃以下。据估计,全县过冬期间共需粮食5400吨,棉被20万床,防寒棉衣裤25万套,毛毯10万条。

    早在盛夏,市委、市政府、浙江援建指挥部及青川县委、县政府就未雨绸缪,想到了严冬,谋划灾区的过冬问题。在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初期,明确提出了“确保今冬受灾群众不冻死一人、不饿死一人”,并成为各援建指挥部、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必须完成好的艰巨任务。

    市委、市政府、浙江援建指挥部及县委、县政府反复强调,要突出重点区域,突出重点工作,全力做好“五保”:保过冬住房、保冬春口粮、保御寒衣被、保卫生防疫、保和谐稳定,让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温暖过冬。县财政安排资金1800万元专项用于受灾群众安全过冬。去年11月4日,12辆救灾物资运输车,满载着5000万浙江人民的心意和青川25万受灾群众的感动,驶进青川灾区,17万床棉被和28万件棉衣(裤)已全部到位。与此同时,四川省、广元市及达州等友邻市县(区)也纷纷开展大规模“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民政部门在组织和发放过冬物资时,将遇难者家庭、重伤残家庭、居住在临时过渡房家庭、低保家庭、五保对象、农村特困家庭老人、儿童和伤残人员作为发放重点。

    浙江省更是想方设法为残疾人、老人和孩子这些困难群众排忧解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三学生唐秀蓉在地震中失去了左腿,由于截肢位较高,急需一件中长棉衣遮风蔽寒,浙江省残联、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送来了棉衣棉裤。地震发生后,浙江省残联先后多次派人到青川考察调研,并协调资金575万元建立青川残疾人康复中心,捐赠轮椅600多辆,并为青川县的残疾人募捐了总价值130多万元的过冬衣被、厨具等物资。

    据初步统计,浙江省对口捐赠棉被21.7万余床、冬衣63万余件,已全部发放到户,还筹集大量节能照明灯、电热水器、茶叶、大米、食用油等过冬物资,总价值4000多万元,捐赠资金139.7万元,储备粮食2400 吨。暖意,从灾区群众心中升起。

    恢复重建应该是更高水平上的建设,而其抓手就是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浙江围绕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重点项目。根据青川县的要求,浙江精心设计的首批和第二批项目149个,浙江援建资金为25.4亿元,包括中小学校、医院、福利院等,每个项目都是群众迫切需求的,已基本完成项目的前期工作。截至1月12日,已有108个项目开工,实际到位资金11.3亿元,已完成援建项目9个。

    7个多月来,数以千计的浙江援建领导和援建队伍,在灾区用血汗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浙江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在青川的废墟上写就了无私大爱,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浙江人民始终与青川人民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