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特大地震,给青川带来深重灾难,全县遇难4697人,受伤1.5万余人,损失达500.8亿元。大灾之后防大疫,灾后数月,全市都在为青川捏一把汗,但盛夏过去,秋天过去,而今寒冬正隆,终于可以放心地说,灾区有效防止了灾后疫情和疾病对受灾群众生命的威胁和侵害,打赢了灾后防疫的硬仗。总结回顾,有如下启示。

    上下密切联动的责任主体,是大灾无大疫的组织保证

    建全组织管理网络。震后,青川迅速充实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对全县范围内的爱卫工作强化监管和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各乡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部门爱国卫生运动领导小组,恢复建立村(社区)、居民集中安置点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本单位本村(社区)、居民集中安置点的爱卫工作的组织实施,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监管体系和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强化防疫队伍建设。大灾后,青川县建立了4支爱卫和防疫队伍:一是消毒杀虫队伍。震后初期,以外援医疗队、部队医疗队、本地医疗队和群众为主体,组建专群结合的消毒杀虫队伍3400余人;两月后,根据情况的变化,明确每村1名防疫人员、每社1名消杀人员,全县计2200余人。二是保洁队伍。按照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必须有保洁人员的要求,组建了1810余人的保洁队伍。三是健康宣传队伍。以县宣传、广播、文体等部门为主组织流动宣传车,每乡镇根据实情建立健康教育宣传小分队,全县组建了1100余人176支宣传队伍,把健康知识宣传到户到人。四是卫生监督队伍。由爱卫主管部门牵头,组建由县委政府督查室、城建、卫生、卫监、疾控、水电水利、环保、工商等单位参与的监督队伍,对环境卫生、用水安全、食品安全等进行全方位检查督促。

    落实综合防治的手段,是大灾无大疫的措施保证

    创新防疫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五定一挂一督一保”卫生防病工作机制,即: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范围、定时间;工作成效与报酬挂钩;建立由县级领导干部带队的督查组,深入全县每个地方进行督查;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二是建立防疫全覆盖工作机制。健康防疫知识宣传到每人,卫生保洁到有人居住的每个地方,消毒杀虫到有人居住的每一寸土地,发动每一个群众参与防疫,监管监测水和食品到每一个源头。
整治城乡卫生环境。一是突出重点,综合整治。结合青川实际,重点对学校、医院、板房集中安置点、场镇、厕所、倒塌房屋、排污场所、猪牛圈舍、广场、绿化带、江河沿岸、公路沿途等进行环卫整治。强力规范乱停乱摆、乱泼乱倒、乱拉乱挂等“十三乱”行为。坚决清除积存暴露垃圾。疏通阴阳沟渠。彻底清除卫生死角。二是科学消杀,除灭“四害”。规范消毒处理地震中遇难人员的遗体,无害化处置动物尸体。广泛深入开展灭鼠、灭蟑螂、灭犬等工作,全县投放鼠药15吨、蟑螂毒饵10万盒,喷洒各类消毒杀虫剂37万多公斤。

    夯实环卫基础设施。“5·12”地震严重毁损全县的环卫设施,卫生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防控疫情必须迅速增添环卫设施,夯实爱卫工作硬件基础。一是震初快速恢复和增设环卫设施。恢复原有民厕、公厕356座,组织速建深坑式厕所389座和临时垃圾处理场,满足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的卫生需求。二是在过渡安置期统筹增设环卫设施。将安置点厕所、厨房和排污管网与过渡房同步建设,建厕942座,建浴室942座,设垃圾站(桶)1815个,置废物箱2.2万个,配手推垃圾清运车493辆、机动垃圾清运车25辆。三是规划重建环卫设施。把城区、各乡镇环卫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场的建设纳入灾后重建总规,同步建设。

    着力开展健康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教育。一是建示范小区宣传。在全县集中安置区建立150个健康教育示范小区,促动健康宣传教育。二是以小促大宣传。印发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手册,开设中小学生健康知识课,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助推健康宣传。三是多媒介宣传。充分利用广播、新闻、会议、文艺、标语等进行全方位宣传。

    建立爱卫防疫的长效机制,是大灾无大疫的制度保证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抓爱卫工作就是抓社会文明建设,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需求。据统计,青川震后对爱卫的投入已达8000多万元,保证了爱卫工作的需求,保证了大灾之后防大疫的需要。

    建立责任督查机制。青川建立了强而有力的督查机构,对爱卫工作督查到单位、到责任人,并执行督查通报制,奖优罚劣,收到良好效果。

    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对爱卫工作做得差的,特别是震后防疫差的单位和责任人,经批评整改不力的单位责任人,由组织、纪检、爱卫主管部门进行诫勉谈话,予以警示。

    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爱卫工作做得特别差且考核排名靠后的部门和乡镇,在评优上予以否决,领导班子不得评为“四好”、“五好”,领导干部个人不得评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