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的东北部原始森林,地势复杂,气候恶劣,被誉为作战环境最为魔鬼的地段,彻底的无人区。始于1992年的国际侦察兵竞赛,将这里选作了锻造强兵悍将的地方。这锻造的过程也被赋予了一个别致的名号:爱尔纳。

  现在,“爱尔纳”已成为侦察兵的特称。“爱尔纳”既是一种行动代号,也是每个侦察兵追求的最高目标。



  英勇的“爱尔纳”,中国的侦察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来到了地震重灾区青川县观音店乡。

  6月25日,战斗在青川县观音店乡的济南军区某集团军侦察营党委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在参加抗震救灾集团军130个营中,仅有两个营级党组织荣登“光荣榜”。“爱尔纳”锻造出的军人,果然不同凡响。

  6月28日,记者来到观音店乡,该集团军侦察处处长张聿亭动情地说,“战士们用他们的坚韧、无畏、果敢,在抗震救灾中诠释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他们应该获得的最高荣誉。”

挺进“孤岛”

  重灾区的青川县观音店乡属喀斯特地貌,东邻洞水,西连茶坝,北界骑马,尽是悬崖峭壁,被当地群众称为“连鸟也飞不进”的地方。“5·12”地震使该乡与外界失去联系,断水断电断通信,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成为一座 “生命孤岛”。

  济南军区某集团军侦察营在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后,于5月16日晚8点从河南新乡出发,18日中午1点到达青川县城,凌晨4点向观音店乡挺进。

  部队进入到骑马乡南7公里处,一块重达100余吨的巨石将路阻断。“编成三个突击队,徒步强行突进!”处长张聿亭立即下令。此时,离观音店乡还有30多公里。没有地图、没有向导,他们就用GRS定位系统确定大概方位;山上漆黑一片,密林里荆棘丛生,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用铁镐铁锹硬是开出一条道路。战士划破了衣服,划破了脸庞,划破了臂膀,新配发的作战靴也裂出一道道口子。脚下是清晰可见的蛛网式裂缝,耳边是“轰轰轰”的余震声,山上是随时滚落的石头。漆黑的夜里,就连空着手走路都很艰难,可是,负重20多斤的战士们却在这崎岖山道上徒步6小时,翻越4座海拔1500米的高山,终于于中午12点抵达观音店乡。

  还来不及擦把汗,观音店乡的赵书记、宋乡长气喘吁吁地跑来,一边欢迎一边急诉灾情:“解放军同志来得太好了!太及时了!”“董家村4社山体滑坡后,1800米的高山上,3户人家7个人被困,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营长李述强立即下令组成3个突击队,利用攀登绳爬上高山。老乡见到解放军到来,泪水一下子滚落下来。军医为两位老人检查,战士们给他们发水和干粮补充体能,用担架跪爬交替三个多小时将他们转移到山下。

丛林灯光

  青竹村地震后一直不通电,村长杨枝学请求部队为他们拉电。部队立即派出50多名官兵,他们身着迷彩服、脚穿作战靴、戴着头盔、挎着小挎包和军用水壶,背着一捆捆电线,清晨7点出发,徒步10多公里,2个多小时,在深山密林中披荆斩棘架设电线。

  应急突击队队长邹善东带领11名战士,每人身负20多公斤的一捆电线,由于山路陡峭崎岖,路滑林密,负重的战士们只能在崇山峻岭中跪地前行。余震不断,山在轰响,一天有几十次余震。太阳真毒,透过树叶都依然晃眼。汗水一次次湿透战士们的衣背,又一次次被太阳晒干,作战靴里的脚仿佛放在火炉里烤。邹善东抬起手肘,记者看见一道长约7公分的伤痕。那是一次余震留下的,当时他感到一阵眩晕,一脚踩空,栽下山去。“掉下去绝对没命了!是那棵树救了我!”邹善东说,当时就像坐在飞机上向下俯冲一样,心脏像蹦了出去,页岩石从手肘上划过,划出一道3厘米深的口子,鲜血直流,幸好平时训练有素,他下意识地抓住了一棵树的枝丫,才救了他的命。“不然,我今天也就不会坐在这儿接受你的采访了”。他调皮的笑容让记者一阵酸楚。“但是就算是牺牲了,只要是为人民,也是值得的。这是我们军人神圣的职责。”说到这,他一脸坚定。

  又一次余震袭来,一块小石头“嘣”的一声砸在了新兵宋春波的头盔上。“快跑!”11名战士迅疾跑过,大块的山石在他们身后“簌簌簌簌”滚落下来……

  翻越了几十个山头,快完成任务的时候,一级士官刘伟将自己的收音机送给了村里一名上个世纪50年代的老兵,那位老兵感慨满怀,好久不知道外边的情况了,好多年没见过亲人解放军。当老乡捧出核桃、腊肉送给他们时,他们怎么也不肯收。

  青竹村村民为战士们做好了饭菜,煮腊肉、炖土鸡。晚风中,柴火里飘出诱人的香味。村民们摆好碗筷,苦苦相劝,战士们却怎么也不肯吃。

  夜色渐浓,迷彩的色调融入密林中。青竹村168户人家的灯光在树丛中闪烁,一切是那样和谐,那样美丽。

掌声响起

  余坝村殷家乡位于海拔16米的高山上,不断的余震使那里两户人家的房屋垮塌,粮食全部埋在了废墟里。就在他们无助的时候,侦察营出动了50多人组成了一个特别行动小组徒步上山抢救粮食。

  天气格外闷热,战士们早上7点就出发,为节约时间,他们放弃了路况较好的盘山路,选择了直上直下的崎岖小路。当看到战士们历时4小时翻山越岭来到这里,老乡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说,自己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为了这2000多斤粮食,侦察营出动了这么多官兵。教导员魏晓勇告诉记者,这些粮食是老百姓辛苦种下的,一定要把这些粮食颗粒无损地转运出去,这也是给老乡一种希望和信心。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时,战士们人均负重背粮80斤,有的多达100余斤。战士徐杰华冲在前面,由于地震造成石块松动,他一步没站稳,从十多米的崖边滚了下去。尽管全身被石块和树枝多处刮伤,但他第一反应就是检查粮袋。当发现袋子划破了,他马上脱下自己的军装包着粮食又继续前行。在特别行动组里还有一个年龄最小的新兵龚文龙。他主动请战背着两袋重约100多斤的大米,在陡峭的山间艰难前行。太阳照得山林一片炽热,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稚气的脸庞不断流下。由于老乡包装的粮袋轻重不均,加之汗水模糊,他一下从两米高的悬崖上重重地摔下来,顿时脸色苍白。当他在战友搀扶下站起来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没事,我还能背”。教导员魏晓勇急了,朝他吼道,“马上把粮食给我,这是命令。”摔下来没叫一声疼的战士听到这句话哭了,他说,他就是想为这里的受灾群众多做点事。队里的军医告诉记者,回来后,这个战士输了三天液。

  十二小时!战士们在大山中整整穿行了十二个小时,扶着老乡,背负着2000余斤粮食顺利返回了位于乡政府附近的临时安置点。当时,安置点里的几十名老乡纷纷站了起来,他们喃喃自语地说,“真的把粮食都运下来了啊”,“真是太不容易了”,仿佛有人下了道无声的命令,乡亲们含泪为英勇的子弟兵鼓掌。战士张振峰告诉记者,他们本来已累得弓下了腰,但这赞许的掌声又给了他们无穷的动力,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胸膛。他说,听见这片掌声,他们所有的感受就只有一个字:值!记者 周萱 江涛 王彩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