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小雨润如酥——全市文化扶贫工作综述
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感恩文化教育长廊。近年来,我市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文化扶贫项目建设,让群众乐享“文化小康”。
农耕文化体验园、微田园文化庭院、桃竹文化主题园……利州区泥窝新社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实现了“文旅融合、惠民增收”。
苍溪县石门乡文家角村建起了一个集农家书屋、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于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效解决贫困群众产品销售难问题,让他们体会到文化扶贫带来的实惠。
……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近年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文化扶贫工作,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实施文化扶贫“六化行动”,以文化扶贫助推全面小康,探索出了文化扶贫的“广元实践”。
立体化保障整体布局统筹规划
当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
我市把文化扶贫纳入全市脱贫攻坚整体布局,“一盘棋”谋划、统筹式推进、立体化保障。统筹规划“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百千万品牌活动惠民工程”等,实现了市县乡村一体的四级统筹联动、文化惠民行动与文化产业培育互动的事业产业统筹联动、宣传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资源和民间组织资源整合的行业统筹联动。建立了覆盖到底、一目了然的网格化文化扶贫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按月更新、定时销号,形成全面系统的工作机制。
标准化推进打造特色文化项目
“苍山起舞溪水笑,处处欢歌处处新……”苍溪县白鹤乡柳池村乡村广场上,石门山歌传承人张九龙表演的山歌《欢声笑语赞苍溪》引来阵阵掌声……
旺苍县五红村感恩文化教育长廊、昭化区柏林沟村金钱棍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都是我市文化扶贫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地一品牌”的生动缩影。
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优质服务、注重实效”原则,我市确保了文化扶贫项目的高标准高水平。在设施规范化上,统一规范全市贫困村文化室“七个一”和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建设标准,做到规划实施督导验收一把尺子、市县乡村四级一个口径。在服务全域化上,实现了送文化下乡、百姓道德讲堂、公益电影放映、图书流动服务、文艺骨干培训、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
长效化管理文化服务家喻户晓
走进苍溪县云峰镇狮岭村文化活动室,村民们或阅览书籍,或上网查询,或摆弄乐器……“设施应有尽有,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服务形成了村里好风气。”村主任杨勇坤说。
立足贫困村文化室“建得起、转得动、用得活”,我市努力构建贫困村文化室建管用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在村文化室设立文化惠民项目公示牌,向贫困户发放文化惠民项目卡,借助广播“村村响”定时宣传文化惠民项目,让文化服务项目家喻户晓。
——每个贫困村配备一名兼职文化管家,挂联一个县区文化业务帮扶干部,至少建立一支业余文艺表演团队,让文化管理人员村村齐备。
——采取村级文化设施管理人员名单电话上墙公示、服务项目定时开放时间公开、年终凭借开放记录和群众反馈考核的办法,让文化设施开放定时常态。
数字化引领加快文化共享步伐
“只需一张卡,就可以自由借书还书,真方便!”旺苍县东河镇白马寺社区居民杨喜对县乡村(社区)图书室开展的“图书自动化管理”和“一卡通”业务赞不绝口。
以“科技支撑”为手段,以“便捷高效”为特征,我市用数字文化服务引领文化精准扶贫。一是实现县图书馆与乡镇图书室、村级农家书屋之间资源共享、通借通还。二是实施IP智能广播,传输播出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系统运行稳定、使用管理方便,有效解决了县乡村三级广播不能互联互通和设备运行无法统一监管的难题。三是利用贫困村电子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站,将其建成综合性数字平台,为贫困村劳动力能力建设提供文化娱乐和智力服务。
社会化支撑释放志愿服务活力
2016年12月,全省“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效能作用现场会暨广元市文化志愿者“帮村行动”启动仪式在利州区龙潭乡举行,数千名志愿者分配到村,正式实施文化志愿服务“帮村行动”,以文化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助推文化扶贫的“燎原之势”。
我市统筹整合各类文化人才,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设立“机关干部、文化名人、文化义工、文化团队、阳光工程”五个文化志愿服务分队,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6378人。建立信息化管理、全域化覆盖、精准化运行的“文化志愿者服务平台”,实现文化志愿服务与基层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和合理匹配。每个贫困村至少固定落实1-2名文化志愿服务者,常态性地提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综合化施力形成文化惠民新常态
坚持“乐民”与“扶智”相结合、兴业与富民相统一,文化扶贫惠及民生,有效助推我市实现全面小康。
歌曲《拉住你的手》、微电影《大山的希望》等扶贫影视文艺作品,《携手同行》文艺晚会等扶贫主题活动,“欢乐乡村行”等文艺下乡……坚持以文扶智,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乡村文化大户(大院)3875个、乡村文化经营单位4875家、农民演艺团队831支、乡村文化旅游400家,对289处传统村落实施保护建设……坚持以文兴业,一大批乡村文化产业业态顺势而起。
朝天区麻柳乡建立麻柳刺绣专业合作社,引导200余名农村妇女从事刺绣业;苍溪县文家角村通过“互联网+”模式,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坚持以文富民,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生态、农业等的融合互动,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