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研制多年的“阿琼”坦克
印度装备的俄制T-72坦克
印度《展望》周刊3月5日文章 原题:孔夫子的教训
陆军参谋长迪帕克•卡普尔承认,印度士兵沿实际控制线巡逻时侵入中方所宣称的领土的次数,跟中国巡逻兵侵入我们所宣称的领土的次数差不多。这刺破了被部分匿名的安全人士越吹越大的气球,这些人一直将警钟敲得当当响。其实,自两国根据1993年《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决定从各自所认为的实际控制线后撤至少15公里以来,发生这种无意的侵入的可能性就已经存在了。
印度对头两次提醒的反应是在国会通过一项决议案,声明阿鲁纳恰尔是印度领土的组成部分。印度对第三次提醒的反应是向东北边界增兵6000人。仅在几周前,总理辛格访问阿鲁纳恰尔,并重申它属于印度。所有这些对抗举动都是基于对北京动机的深深误解。
新德里将中国近来的举动视为重提大体上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是建立在对1993年协定的理解基础之上,印度认为该协定意味着边界争端事实上的解决,只是准确的边界线划分尚待敲定。
中国人对印度的举动提出抗议,因为他们对1993年协定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从1962年中方的表态就可看出北京的立场:中国强硬拒绝了英国划分的中印边界的合法性,就如同拒绝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合法性。中国人欢迎1993年的协定,因为它反映了印度愿放弃以前的主权要求,在历史、互利和妥协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方案。因此,对他们来说,1993年的协定不表示结束,而是与印度真正谈判的开始。
印度视自身近来的行动为宣示主权,而中国人视之为关闭谈判空间的单方面行动。从作为中国治国思想的儒家观点来看,印度的举动是“不讲道理的”。中国因而卸除了诉诸武力的镣铐,这不意味着中国必然会那么做。但印度最好不要再次盲从国内政治而进行更多立法。令人不安的是,今天的局面越来越像1962年时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