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5·12”灾后重建重点工程,封闭打造3年1个月
千佛崖景区昨开园
罗强宣布开园 马华讲话 李茂森王振会出席
广元新闻网讯(记者 唐彪)我市“5·12”灾后重建重点工程——千佛崖景区,在封闭打造3年1个月后,于18日重新开园。
市委书记罗强宣布千佛崖景区开园。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华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茂森,市政协主席王振会出席。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监察专员孙舒亚致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华蓉主持开园仪式。
省文物局副局长朱小南,市领导赵勇、邹瑾、武斌、冯安富,广元军分区司令员王太平,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等参加开园仪式。
千佛崖摩崖造像是我省开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2”汶川地震后,千佛崖摩崖造像抢救保护被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秉持“维护文物尊严就是维护民族尊严和人类自身尊严”的理念,我市将千佛崖景区作为集文物保护、道路交通、人居环境、经营项目、休闲娱乐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灾后重建重点工程、城乡统筹示范工程、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进行封闭打造。历时3年1个月,已完成景区建设10项工程,除文物保护性建筑2012年动工修建外,其余工程全面竣工,创造了广元灾后重建的“千佛崖速度”,建成了一个文化厚重、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的优美景区。
马华说,新打造的千佛崖景区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又一重大成果,是广元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新的里程碑,必将载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史册。
“我市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马华要求,各级各部门以千佛崖文物保护工程为典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打造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把广元建设成为川陕甘结合部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市!
孙舒亚代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对千佛崖景区开园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千佛崖景区的开园对于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改善居民生活、优化区域环境、提升城市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广元继续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完善保护管理体制,提升保护管理水平,让千佛崖景区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让千佛崖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
当天,国家文物局、省旅游局还发来了贺电。
千佛崖景区开园仪式现场
广元新闻网记者 蒲洪旭·文 文毅·图
这里曾是北出四川的必经之路,这里的摩崖造像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惊叹,这里曾缔造了“公路、铁路为文化让路”的文化理念、这里曾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千佛崖速度”……
18日上午,经过三年多的封闭打造,沉淀着1500多年历史的千佛崖景区以更加丰富的文化形象呈现在世人眼前。
涓涓细流顺着石板路延伸至景区深处;景区东侧,嘉陵江水奔腾向南。灵动与粗犷在这里融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行走在景区内,麻柳刺绣、川北民歌等广元地区特色文化元素无处不在。
有谁能想到,这里曾经车辆往来穿梭不断,尾气、扬尘污染,风雨侵蚀,摩崖石刻造像损毁不计其数;周边建筑杂乱无章,破产企业连线成片,文物生存环境异常恶劣。
听说千佛崖景区开园,景区周围的群众蜂拥而来,李素玲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为景区建设而搬迁的居民,千佛崖已经陪伴了50岁的她50年。今天,她想来看看这个伴随自己成长的“伙伴”,看看自己曾经的“家”。
“这里以前是供销社。”在大云寺门口,李素玲停了下来,嘴角露出了笑容,“变化真大,不再是破破烂烂,终于穿上了‘新衣服’。”
李素玲给记者指了指曾经家的位置,一排新栽的树苗迎风而立,生机勃勃。在她脚下,古蜀道依然静静的见证着数千年来的沧海桑田;隔江而望,宝成铁路、川陕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而在不远处的唐代风格民居群楼中,李素玲的新家也在其中。
新景区、新房、新生活,千佛崖这颗蜀道上的明珠一定有更美好的未来。
出土的战国古船棺见证了千佛崖的变迁
历经3年打造,1月18日千佛崖景区迎来了首批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