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减少了,农村“变脸”靠什么?
——两位基层人大代表吐心声

记者   盛伍   任小昌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无容置疑。这成为了“两会”期间基层人大代表热议话题。

    23日,记者倾听了两位基层人大代表的心声。

建:从无到有

    李万秀代表,苍溪县元坝镇鲜家沟村村民。“这几年,村里的面貌大变样,村里通上了水泥路,老百姓赶集、卖菜都方便了。”

     鲜家沟村距离场镇较近,村里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村民致富门路多。“水泥路仅通到村,全村只有一个组修建了水泥路,其他组的村民下雨天依然走泥巴路。已经建好的水泥路,路面也窄,‘错个车’都成问题。还有农村客运没有通到村。”李万秀代表告诉记者。

    村里的山坪塘、提灌站、水渠等水利设施都很完善。

    李万秀还告诉记者一个喜讯:他们村今年将会有三个组建好水泥路。

    在利州代表团,市人大代表、利州区白朝乡村党支部书记欧维勇发言:“在地图上标注的利州区白朝到青川县茶坝之间的道路是连接相通的,但是实际上,这段路到白朝就成了‘断头路’。”

    欧维勇代表说,在援建方的大力援助下,全村的安全饮水得到彻底解决,家家户户都通上自来水。全村仅有的三个组的道路全部硬化。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水泥路延伸到户。

管:从有到优

    李万秀介绍,鲜家沟村已经硬化的水泥路,道路维护得很好,即使在灾后重建中,路面也没有损坏。水利设施虽然建好,但山坪塘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子,没有进行标准化改造,很多水渠到农忙放水时才清理,水利设施的“寿命”也不长。

    “村建有卫生室,镇也有卫生院,但很多村民小病依然去县城。”李万秀代表说。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白朝乡有标准化的卫生院,医疗硬件设施得到改善,但是制约于医疗人才的缺乏与素质不高,医院有设备,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使用。”欧维勇代表直言。

难题:项目少了,农村基础设施该如何建?

   “在建有农业园区的区域,路、水、电、网等设施将会建的很快,也建的完善。”李万秀坦言,在农村如果没有诸如园区建设、新村建设、积雨节灌等项目,靠群众、村、乡镇的力量是很难修建一条水泥路、一口山坪塘、一条水渠的。

     欧维勇代表告诉记者,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靠多争取项目来带动。

    一般情况下,一条水泥路的修建大多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群众集资、群众投工投劳来完成的。如果争取到的项目少了,财政资金投入也少了,单靠村民集资与投工投劳是很难修建的。况且,在当下很多村民外出务工的情景下,修一条道路就变得更加困难。

    欧维勇代表对记者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动群众,动员老百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