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有多远?

    利州区在统筹城乡这片全新的试验田里勇敢探路。

   “让农村享有城市品质,让城市坐拥田园环境。”三年来,这句话在利州叫得很响,也落得很实,无疑,它也是最具探索性和经验性的。

   3月8日,记者走进这片生机勃勃的试验田。

    龙潭
    让城里人下乡

    “老鼠咬天,无处下口”,这是流传在龙潭百姓中一句自嘲的话。的确,与市中心相距不过几十公里的龙潭。发展步伐反而落后了好几十年。

    原因很简单:先天不足。龙潭地下无矿藏,地上没工厂,山上尽柏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17个村都是旱山村,遍山的石头都是卖不了钱的“麻爪石”。

    “穷了几辈子,穷在了观念上。变个角度想问题,龙潭的劣势全都是优势!”谈起统筹城乡试点,该乡女乡长王静滔滔不绝:“龙潭森林覆盖率6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近15个百分点,全境无工厂,生态环境最优。山连山,山套山的地形也是制种的绝佳环境。”龙潭的试点,不是一味地向城市靠拢,也不是单纯地依附城市,而是找准优势,以“吸引城里人下乡”的视角,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基础设施是龙潭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先决条件,也是近三年来乡政府投入最大的一项。尤其是震后,他们抓住灾后重建时机,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将近四分之一的重建资金约2000余万投入交通建设。以前全乡总共不到25公里硬化道路,3年时间迅速增至200多公里,建成“三横三纵交通网络”,并成为利州区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硬化水泥路的乡村。吃够了旱情之苦的村民更将修建山坪塘放在了比农房重建更重要的位置,老百姓喊出“宁舍家先建塘”的**,乡政府利用灾后重建水利加大投入,农民积极投工投劳,一口气建好300多口山坪塘。

   基础设施好了,龙潭人的发展底气足了。以制种为例,该乡仅甘蓝、葱子制种就吸引河南绿荫制种公司近两年投入200余万,并输送人才上门指导。制种的480户龙潭百姓去年制种纯收入超过300万元。

    龙潭另一优势产业生猪养殖在吸引“城市投资”上冲劲更足。东霖、锐昌两家公司就先后投入2000余万,城里的先进技术让传统优势插上了科技翅膀,实现了科学低碳化养殖。目前,龙潭年出栏新增优质肉猪15000头,可实现年产值1875万元,直接户均增收9500余元。

    与城里的技术、资金一起来的,还有来此体验全新的农耕文化的城里人。该乡农家乐从之前零星的十来家,去年增至50余家,年收入过百万。

    今年2月,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在龙潭调研时指出,广元创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好路子,龙潭乡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宝轮
    城镇扩容的背后

    宝轮,广元独具活力的卫星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财力优势使他们在城乡统筹试点上有了更为广阔的活动舞台。

    该镇城镇化率在近5年的时间升至75%,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两成。据镇长尚继新介绍,近年来,该镇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4平方公里扩至6平方公里,人口则由4.5万人增至7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周边农村集聚而来。

    磁力效应让城乡融合不再是一句空谈。“对政府来说,栽好梧桐树是首要的。”在宝轮镇政府看来,城市良好的医疗和教育等公共设施是最吸引农村的,而持续稳定的收入及住房等留城成本则是农民最担心的。政府要做的也正是这两篇文章。

    有数据表明,近五年,宝轮在教育上的投入达到2个亿,扶持发展了1所高完中、2所初中、10所小学,3所技校,入学人数接近2万人。

    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

    宝轮镇的扩容从未停止,近几年,该镇拉大城镇框架,建成区面积扩大近一半,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由过去一年300万,增至一年投入近2个亿。商品房面积在3年内增加了20万平方米,廉租房近两年来建成231套,从今年开始更成为政府投入重点。而在就业方面,该镇以承接产业转移和资源转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服装产业园为例:该镇近1年来,洽谈意向性投资的企业达20多家,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800多人就业,建成后还将帮助3万人实现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农村人口。

    政府栽下的梧桐树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也让农民有了奔头,城乡融合自然水到渠成。

    在利州区的统筹城乡试点中,他们将城乡互动发展作为中心,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这,其实就是统筹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