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青川人喜迎新春佳节 回家过年比赚钱重要

青川老百姓选购红灯笼

 文/图王生伟华西都市报记者苗志勇

 春节前夕,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5·12大地震遭受重创的青川,经过两年多的灾后重建,只见一排排新农房拔地而起,村民安居;一个个卫生院新建落成,设施完善;一条条公路蜿蜒山间,宽阔平坦;一项项产业蓬勃兴起,富民增收……一个崭新的青川已然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坚强的青川人,正满怀喜悦,准备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故事一

 欢乐和孝心带给留守老家的父母

 1月26日,农历小年。青川县瓦砾乡上河村大树盖组的王永固一家喜气洋溢,常年在外的王永固和妻子、女儿回到老家过年,把欢乐和孝心一同带给父母亲。

 去年,王永固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依靠良好的信誉和人缘,带上本乡的十多个村民,先后在该县黄坪乡、竹园镇等地修河堤以及在县城几个安居区搞装修,一年下来,挣了近4万元。

 因为太忙,王永固和在县城照顾女儿读小学的妻子王娅丽仅回了几次老家,夫妻俩一直觉着对不住家中的老父母,决定今年尽早回家过年。26日下午5点,一家三口坐上最后一趟班车向老家奔去。

 “爸、妈,这一年我们做儿女的回家很少,可把你们辛苦了。我和娅丽给你们一人买了一套新衣服,希望你们穿上它感到暖和。”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炉,王永固和妻子拿出崭新的羽绒服、保暖裤、保暖鞋,并亲自给父母换上。

 “说啥哟,你们又不是在外边图好耍,我和你妈才六十多点,身体都还好好的。退耕还林后除了护理好6亩多核桃树,剩下就是喂两头猪、十几只鸡,顺便也照看了家,有啥难的?倒是你们在外头挣钱、供娃娃读书不容易!”穿上新衣服的王大爷夫妇一边说,一边喜滋滋地连夸衣服合身、暖和。

 吃过早饭,王大妈和娅丽开始收拾厨房、炖肉,准备中午饭,王永固和女儿雪莲则挂灯笼、贴对联,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忙活起来。

 王永固家去年春节前建好了3个门面、两个楼层共6间砖混结构新房。“确实不一样,这一挂上灯笼、贴起春联,过年的气氛一下就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王大爷来到屋檐下,看着新贴的春联,脸上写满幸福。

 中午,一家人开始“团年”。小雪莲庄重地端起饮料来到爷爷奶奶面前:“爷爷奶奶,你们在家辛苦了,孙儿祝你们健康快乐,等明年爸爸再多挣些钱在城里有了房子,我们就接你们下山和我们住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好,爷爷奶奶等着这一天!”屋子里荡起欢乐的笑声。

 故事二

 回家过年有时比在外挣钱更重要

 29日,青川县板桥乡新集镇居民王生涛家里突然热闹起来:年迈的老父亲终于见到了在上海打工,两年没回家过年的大孙女儿。“这下好了,婷婷回来了,今年过年我们一家真正算团圆了。”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5·12”特大地震前,王生涛家居住在离新集镇2公里外的浮寨村,背山临河而居。

 灾后重建,经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隐患评估鉴定,他家及邻居都必须迁出原址重建。恰好板桥乡集镇也将迁址重建,该乡便将王生涛等20多户不宜原址重建住房户及全乡居住高山半坡、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的100余户群众,全部纳入场镇统规重建。

 2009年3月,王生涛首付6万余元的建房款后,带领妻子和大女儿远赴上海打工。2010年春节,由于不少民工返乡,王生涛所在的企业出现用工荒,在老板出高薪执意挽留下,王生涛一家继续留在了上海,没能回家与“留守”的老父亲团聚。

 2010年9月下旬,新集镇建好,王生涛夫妇回家摇号分得新房,并决定不再出去打工,照顾一直住在老家板房的老父亲。

 去年12月末,全家搬进了新房,老父亲也和儿子儿媳、二孙女住在了一起。然而,自从前年随父母去上海打工,大女儿王婷连续两年没回家过春节,现在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年迈的爷爷一天总是念叨,要王生涛把大孙女接回来过年。

 腊月二十,王生涛专程去上海女儿打工的厂子,提前结算领取了工资后,父女俩便立即动身赶回青川新家。“在外边肯定能挣到钱,但是回家与亲人在一起过年,有时比在外挣钱更重要。”王生涛感慨地说。

 □记者手记

 灾后重建,青川不少青壮年出门务工,留下年迈的父母在家中留守。一年里亲人难得相见,春节的团圆就成为了彼此的期盼。“家是亲情汇聚的地方,家是永远温馨的港湾,家是父母思念儿女不眠的夜晚,家是游子日夜兼程的动力之源。”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常常被在外务工人员回家与亲人团聚时的情景感动。的确,对于家庭而言,一年到头,一家人能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年比金钱还宝贵。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春节回家过年,对无数灾区家庭来说已不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