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8日专电(金小茜、韦夏怡)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老年人抛弃了“重积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开始“潇洒走一回”,游山玩水成为时尚,“银发旅游族”日益庞大。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潜力巨大的“银发旅游”市场,却由于政府缺乏系统规划、业界开发不足等原因成为鸡肋,很多有出游意愿的老年人“走不出去”,“银发旅游”市场的繁荣任重道远。

    “银发旅游”的“香饽饽”竟成鸡肋

    最近,从事IT工作的张俊为给老爸庆祝六十大寿,想安排父母去旅游,然而在网上看了五六家旅行社却有点犯愁:“很多‘夕阳游’无非是把常规线路的行程拉长,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色项目,让人无从选择。”

    已是花甲之年的北京市民李世忠和老伴每年都会出去几次。“去年我和老伴随国内旅行团游香港、澳门,整个行程没有一个全陪导游,每天换车、换导游,游客像货物似的被一次次‘倒卖’着。”李世忠说,“住的饭店虽然条件还行,但离市区太远,想看看香港的夜景都不方便,其实老年人不需要住豪华酒店,方便最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告诉记者,我国70%的老年人有出游愿望,其中17%的老人经济比较宽裕,出游意愿强烈。年轻人也想尽孝心,花钱让父母外出旅游。可以说,“银发旅游”正成为观光游市场的基石,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然而,由于市场开发不足、同质化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针对性等诸多问题,使老年旅游市场成为鸡肋,很多想“出去走走、看看”的老人们根本就“迈不开腿”。

    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1.69亿,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递增,老年人已成为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

    但世界旅游和旅行理事会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旅游占世界旅游市场的50%至60%,而在我国还不到20%。可见,“银发旅游”的广阔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做细市场:旅游企业寻求突破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旅行社不愿主动开辟老年旅游市场,忽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适销对路、形式丰富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十分缺乏,或是简单地将老年旅游做成低价游,或是将常规线路稍加改造,便打出“夕阳游”的招牌;更有甚者,对老年旅游存在天然歧视,如某地组团台湾游,超过60岁的老人要多付费才允许报名。

    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旅游的确有其特殊性:周期长、节奏慢、消费低等,因此业界给“银发旅游”打上了“高成本、高风险、低利润”的标签。

    这种短视行为阻挡不住“银发族”日益旺盛的出游需求,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发专门的老年旅游产品,抢占“银发旅游”市场的制高点:

    今年10月,中青旅推出“夕阳新旅程”系列老年产品,旅游线路精选国内最适宜老年游客的景点,行程舒缓,住宿、交通便捷,还打造了老年人健康食谱,同时在全国首创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全程陪同的新型服务——“生活助理”。

    中国国旅的“健康老人游”专题在延续以往特色的基础上,推出“爸妈乐”“养生之旅”“福寿之旅”等多条线路;北京青年旅行社推出10余个老年品质游产品;以上海老城隍庙旅行社为代表的一批旅行社也相继开辟了“银发旅游”,成为开拓老年旅游市场的“排头兵”。

    “新产品推出10多天了,老年游客比较认可,现在每周各条线路都能成团,相比去年同期,老年旅游产品销售增长了50%。”中青旅国内旅游公司执行总经理田玲告诉记者。中国国旅总社有限公司门市销售部总经理助理潘琪表示,由于进一步细分市场,产销对路,目前老年旅游产品销售呈现出逐步增长态势。

    “银发旅游”开发纳入应对“老龄化”社会

    业界专家指出,老年旅游市场开发虽渐有起色,但单凭旅游企业一方仍势单力薄。老年旅游是精神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政府部门把老年旅游纳入到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和社保体系中去,“银发旅游”才能真正繁荣。

    旅游学者李仲广博士建议,必须从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角度重视“银发旅游”市场的开发。“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细分旅游市场,从旅行社、饭店,到景区景点,再到交通安全、医疗服务等方面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用灵活的价格吸引老年人出游。”

    “全社会对老年旅游观念的转变和老年旅游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当务之急。”戴斌建议,要“摸准老年人的脉”,创新性地对旅游资源、设施和服务进行重组,多开发以医疗为主要目的的养生保健游、适应老年人兴趣与爱好的文化旅游等产品,并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在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戴斌认为,传统的促销手段,如门市、网络等不一定适合老年人,可结合社区服务网络,联合老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妇联等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展服务,还应在老年旅游中加入保险体系、救援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