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奏响经济主旋律
——利州区推进“工业强区”战略纪实
周平 记者 谢文鸿
国民生产总产值达到86.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2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10月24日召开的利州区委六届八次全会直指全年奋斗目标。
一组组数据,承载的是利州区奋力发展的理想。该区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引擎’,以灾后重建与工业发展为‘动力’,强力推进 “工业强区”战略,在利州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壮丽的践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互动共赢的动人旋律。
科学决策助推工业全速发展
2000年,全区GDP 2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1元;2005年,全区GDP已达4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工业化程度系数已达0.75,步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的转折期……
10月28日,回龙河工业园区一派忙碌:生产热火朝天,职工忘我工作。“这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带来的巨变。”回龙河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严映平对记者说。
2003年,利州区提出“工业强区、城乡相融、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经济发展思路;2006年底,又将“工业强区”列为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自此,“工业强区”成为利州经济发展主旋律。
为加快工业发展,利州区高举科学发展旗帜,根据自身特有区位优势,加快工业排阵布局,以发展冶金、纺织业和建材等产业的回龙河工业园区、大石轻纺工业园、三堆建材工业园和宝轮工业园,坚挺了利州工业脊梁。
利州区经济商务局局长俞正学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利州区规模以上企业从2007年的9家,猛增至现在的28家;而工业总产值由不足5亿元,到今年1—9月实现产值17.2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634万元,增长52.94%,各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依靠科技成就工业脊梁位置
往返于各工业园区采访,映入眼帘的是繁忙的建设工地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10月24日上午,高力水泥公司工地,机器轰鸣。“7月18日打下第一根桩之后,土建工程两个标段,施工高峰期有近500人和200台左右的机械同时施工。目前,土建工作已完成工程总量的40%。”正在预热器现场负责组织施工的土建工程师董昕昳告诉记者。
“这条32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利用窑头、窑尾废气余热,可建设一套装机容量为6MW纯低温余热发电装置。而生产线窑尾和各烟(粉)尘排放点,均设置袋式除尘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粉)尘、SO2等全部实现达标排放。”高力水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吴宇杰自豪地说。
“这全是利州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结果。”高力水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毅强感慨万分。他说,在双方前期接洽中,利州区不但积极协调省市等相关部门,为企业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尤其关注企业运行各要素的科技含量,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1亿元,创利税1.4亿元。
谈及依靠科技发展,回龙河工业园区的瑞峰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学刚兴奋难抑。该公司用于电子磁性元件产品的“铁氧体磁芯模具”已于7月成功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预计今年年销收入将增长20%以上。
近十年来,利州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2%,今年前三季度,辖区内更新改造投资高达8.2亿元,区财政投入科技创新经费800余万元;天宇纸业的铝材衬垫纸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领先同行业;全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6亿元,新增可用面积1.05平方公里。同时,该区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引进储备一批科技人才等措施,使得像中钢川炭、海天实业等一批规模企业,科技创新更有动力,产品更具市场潜力,出现千企竞发打造工业强区之势。
重大项目支撑利州工业经济发展
10月24日,区委书记陈凯在区委六届八次全委会上再次强调:要以抓招商、项目投资和企业有效运行等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快速提升,实现工业强区。
10月16日在成都召开的西博会上,利州区与北京东方金石公司、华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签订了投资总额29.5亿元的9个项目。利州区招商局局长董晋涛十分高兴:“前三季度,全区完成招商引资项目45个,到位市外资金11.03亿元。”
“这都得益于全区一贯坚持‘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工作的落实。”区长向永东说,该区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企业发展融资、用工和专业技术培训等问题,主动帮助协调煤、电、气等生产要素,吸引了更多企业落户利州。
“今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6.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5 亿元。占尽天时地利的利州区,工业强区之势已不言而喻。”区委书记陈凯欣喜地告诉记者,“这不是单一的工业发展升级,而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量与质的完美升华的具体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