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剑阁四个大学生村官立志要在烟叶地里去实现创业梦想。
他们究竟干得如何?记者又一次和他们面对面——
烤烟房前话秋收

张凯铌

    几月前,本报登载《村里来了四个大学生村官》一文深受读者关注。如今,烟叶也全部采摘,销售入库,究竟他们的收益如何?16日,笔者再次走近他们。

    30亩地收获5000公斤烟叶

    眼下,剑阁县龙源镇,雨下个不停,烟雾环绕四面的群山。跋涉几公里山路,终于寻着一户农家小院,一股烟味迎风而来。
    “张哥,你好!”老朋友相见格外亲热。唐兵一边打招呼,一边出门迎接,“咋像煤矿工人?”“我们正在清理烤好的烟叶。”烤烟熏黄的面孔难掩心中的喜悦。围着一盆柴火,我们拉起了家常。
    “我们今年总的收效不错,”母强打开话匣子, “像我们这样的生手,这里的老前辈们都羡慕哦!”疲惫此时在欢乐中已消散。
    在一张销售清单上,详细记载着自9月初以来卖出的烟叶斤数。“我们现在已经销售了4500公斤,家里还有500公斤左右。”苟绍强张开满是油渍的双手,眼睛在缝隙中翻转。
    据了解,即使是今年这样多雨水的年头,他们收益也有8万元左右。

    借父母的钱得写下借条

    艰辛中孕育着幸福,懂得艰辛的人倍加珍惜幸福。
    “虽然我们丰收了,但想起短短的四个月,我们感觉经历了四年。”“四人组合”唯一的女生宫高霞感受至深。虽出身农村,家里条件的优越加上父母的疼爱,从小很少干活的她,如今“纤细、白皙”已无缘她的双手,尘灰布满脸颊。当村官本就受到父母的反对,“大学生当农民”更是让家人难以接受,为此,她与父母闹过别扭。
    种烟需要资金,4人平摊1万。“爸,借我1万元钱种烟,”话音未落,苟绍强父亲在电话里大声吼道,“你懂什么种烟!”钱未借到,反而被责怪一番。同样,母强父母考虑到种烟风险大,不愿借钱给儿子。“我的钱是向父母打借条借的,”唐兵说,“父母反对我,离家那么近,父母都没来看过我的烟地”,总还幸运,东拼西借凑齐了启动费用。
    更为艰巨的是10年前,龙源人尝试种晒烟,因缺乏技术,血本无归。从此,乡亲们对种烟敬而远之,还说“这些娃儿简直不知天高地厚,”科学是破除“迷信”的良药,行动是科学的最好见证。

    单人床挤下三个毛小伙

    一间20平方的房间,40瓦的灯泡,房间的中央是成品烟叶堆放处,角落有两张单人床。凉席还没有更换,被子散发着烟味,很难想象这是他们的“家”。
    烟叶一旦进入烘烤阶段,24小时必须有人看护,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三个男生一个女生住宿的确有些麻烦,“我们三个男生挤一床,你看嘛,这床只有80公分宽,睡一晚,手臂都举不起!”“苟绍强体型大,他受苦,床更受苦!”八、九月份正是热的时候,他们只能和衣而卧。烤房的温度超过人体的正常温度,三个小伙子就在门口放一盆水,每次进去把短裤浸湿,出来裤子也就干了。满身的湿疹传递着一种真实信号,只有深处其中,方知其味。
    种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烟叶是块宝,全靠天气好!”为了抢时间,四个年轻人经常起早贪黑,“7·15”洪水,让他们终身难忘。
    “那天半夜,我们就起来挖排水沟。”母强记忆犹新,大雨伴着大风,雨伞斗笠无济于事。四个人顶着狂风暴雨,没有灯光,足足“黑挖”了三四个小时。宫高霞为此病了一周,一向坚强的她也暗暗落泪,想着放弃又顾虑太多。
    走泥泞,饿肚子,遭白眼——一切总算过去,盘算着收益,心中自然乐开了花:“明年,我们一人种10亩!”宫高霞掷地有声,满脸写着幸福的笑容,在炉火边格外漂亮。

 

投身基层 施展才华
         杨奉润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哪里?
    很大程度上难在部分大学生存在畏难怕苦,好高骛远,坐享其成等心理。到剑阁龙源镇的四名大学生村官立志在土地上创业,带动村民种植烤烟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大家消除了这些心理,看到了自己在文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是大有可为的。
    从白面书生到烟田老板,这是他们人生的一次大飞跃。实现飞跃的过程,凝聚着各种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审视与锻造,也凝聚着实践中的各种酸甜苦辣。可喜的是,他们都挺着胸膛走过来了。
    我们相信,有了今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明年和以后的规划将更加容易实现。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投身基层,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为广元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