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追踪:在转型中加快崛起
——剑阁经济社会60年发展历程
高大海 周剑玲
10月的剑阁,沉浸在国庆欢乐的海洋之中,大街国旗飘扬,阁楼灯笼高悬。对剑阁人民而言,这是祖国的寿诞日,更是自己的丰收日。60年,剑阁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社会事业飞跃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剑州大地繁荣和谐……
经济水平:
从1136万元至37.44亿元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剑阁GDP只有1136万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37.44亿元人民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50年的73万元增加到4116万元,增长55.4倍。和新中国的发展一样,剑阁的经济实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谈起剑阁60年来的经济发展变化,作为和剑阁经济指标打交道最多的人之一,剑阁县统计局局长王仲如数家珍。
人们总是在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变化中发觉剑阁经济社会的变迁,但是,没有一种方式能像经济数据那样全面、准确地概括剑阁过去6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王仲表示,在60年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亿元GDP用了31年,实现10亿元用了15年,实现20亿元用了10年,实现30亿元仅用了3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剑阁经济建设成就尤为显著。全县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87亿元猛增到2008年的37.44亿元,增长8.5倍。特别是2008年,遭受“5·12”特大地震之后,全县生产总值仍增长5.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
在转型中日趋优化
60年来,这个拥有6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获得诸多荣誉称号,“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油料50强县”、“商品生猪调运大县”、“全省烟叶基地县”……粮油常产分别超过41万吨和8万吨,生猪出栏达100万头。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29.88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1.4倍。
“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保持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县委书记冯安富如是说。这个逐步崛起的大县,正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大转型,加快总体上的传统农业县向旅游县、工业县、现代农业县转变。
自“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以来,剑阁的工业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目前已经形成以食品、建材化工等为重点的优势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园区集聚发展的工业经济格局。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达到23.5亿元,是1949年的33.1倍;规模以上企业29家,工业产值16.3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6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列全市第一位。
旅游资源转化战略,带动了第三产业更快发展。剑门关将于2010年创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21亿元,位列全市第二位,是1949年的463.4倍,年均增长11.0%。
“剑阁现在处处都是高楼大厦哦!”这是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百姓最多的感叹。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在加快剑阁县城市建设、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也见证了剑阁正以农业经济为基础,逐步迈向二、三产业加快协调发展的过程。
据统计,剑阁三次产业结构从1949年的87.6:1.1:11.3调整为1978年的75.4:8.3:16.3,2008年的42.7 :24.3:33.0,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
人民生活:
由温饱迈向小康
“上世纪八十年代,夜晚我们还照煤油灯。而现在,彩电、手机、电饭煲,家家都有……” 谈起剑阁经济的变化,升钟水库淹没区之一涂山乡迎新村村民袁天军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从2006年开始,剑阁县按照“一年启动、初见成效,三年攻坚、改变面貌”的总体要求实施库区扶贫开发,完成总投资8508.06万元,库区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水难、增收难等“五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改善,亭子口水利枢纽剑阁淹没区移民安置、集镇搬迁有序推进。
经济指标每一次进步和飞跃,背后都是每一个剑阁人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摩托车分别由1997年的11台、2台、1辆增至143台、32台和36辆;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从1978年的电风扇、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升级到电脑、空调、移动电话、汽车,档次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32元增加到93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6年的24元提高到3079元,短短几十年间,增长上百倍。
何大姐今年刚好满六十岁,谈起60年经济变化她感慨地说道:“以前不管是买米还是买肉,一切都得凭票,现在超市什么都有,连小汽车已不再算是奢侈品了。60年,变化太大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