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全长187.6公里的北京六环路全线贯通,这是目前国内最长的环城高速公路,不仅有望缓解北京城区的交通拥堵,尤其是外地货车不必再穿行市区,而且,国家发改委的评价报告显示,它在未来20年内,预计静态效益达1845亿元;沿线土地将增值220亿元,可谓好处多多。
|
那么,六环之后呢?按北京目前这种“放射线+环线”的“摊大饼”方式,不可能再“摊”出一个七环,因为按北京市界图,七环路出了北京市范围。那么,在环路这样的“大手笔”之后,除了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因为国外经验告诉我们,这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的最有效工具——时下北京城市交通更需要“精耕细作”。
有人说,北京房地产已经进入“五环外时代”,意指新开楼盘多集中于五环之外。可以预计,今后想在北京落户的普通百姓,为了上下班,很可能不得不每天要压缩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或娱乐时间,在五环外与中心城区之间奔波。
并不是北京的路修得不够快。近几年,北京城铁、地铁一条条接连开通,连很多北京人也数不清最新开通的地铁是几号线。但不断提前的早高峰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这样的修路速度也跑不过机动车的增加速度,跑不过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跑不过城市向外扩张的速度,一句话,跑不过北京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北京地铁5号线一通车,高峰时段的有些站段“人就挤成了照片”,可以想见,之前沿线居民对这条路的饥渴到了什么程度。
因为我们站在一个要用几十年时间去追赶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的特殊历史时段,我们必然有着种种焦虑和饥渴,而我们面前,没有别人铺就的现成的路可走。
同样,在其它城市,堵车越来越流行,也都缘于这样一场看不见的激烈竞跑:城市交通建设的速度跑不过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堵车,不是几个交警能应付得来的,这事关城市的科学管理,是门学问,它考验着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准。上海即将开展交通出行大调查,就车牌拍卖、道路拥堵收费等交通管理政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征集百姓意见。这是倾听民意之举,显示了决策者想下功夫啃下城市交通这一硬骨头的姿态。
城市交通要“精耕细作”,可做的文章不少,如主干道与支线间的连接;公交、城铁、地铁的衔接,尽可能少让乘客“长途跋涉,跑上跑下”;新建大型居民社区内的公交进入等。至关重要的,还是准则性问题,一尊重科学,二尊重民意,尤其要当心某些干扰,如过多的行政干预,以及开发商的暗地操纵——这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在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的提醒,可谓一语中的。
百姓出行成本这事有多大?说“民生为重”也许有些空洞,有一点,寻常巷陌中,大爷大妈们评头品足起哪届城市领导人,并不一定记得住当年的GDP是多少,但“那个时候上下班挺顺、不太累”,可能是一个重要标准。
能够让百姓出行不太累,这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了不起的政绩。如果一个城市,让外来者提起的第一句话是“那儿的路没法走”,这样的城市形象实在不敢恭维;更为关键的是,日日生存于那里的百姓,日子会过得舒心吗?(刘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