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你们又长高了。”朱晓西将手探进玻璃瓶,用食指轻轻地抚摸着瓶底已长出五六厘米高的豆芽,这是她学习发豆芽的第4天。4天前,朱晓西将绿豆铺撒在一个闲置的玻璃瓶中,浇上少许的水,第二天清晨,她惊喜地发现,“绿豆活了”。 

  毕业一年后,朱晓西渐渐习惯了作为普通上班族朝九晚五的生活,匆匆地上班,紧张地工作,吃快餐,挤公交车……“但我的生活中,开始有了亮点”。朱晓西指的就是这看似简单的生活事件,如今的她,喘着粗气回到家不再将自己扔进沙发,而是径直冲向阳台,给豆芽浇水,然后爱抚它们,“鼓励”它们。
  惯常为生活奔波劳碌的我们,能否学着“慢”下来?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1215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54.2%)希望自己的业余生活能安静度过;31.1%的人希望自己的业余生活能够“慢下来”。接受调查的人中,“80后”占62.6%,“70后”占21.4%。
  “我们对如何‘快’这件事情已经很在行了,两三岁的小朋友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当下都市中有一拨儿年轻人正通过学习太极、古琴、书法等传统艺术,为习以为常的“快生活”打上一剂解药,让生活慢下来。
  当然,这些人毕竟是少数,更多人的业余生活并非如此。此次调查中,81.4%的人业余时间首选上网,55.9%的人选择了看电视。
  北京市某国企职员小姚和室友不久前租下一套房子,但她们发现房子里少了一张餐桌。正一筹莫展时,两人灵机一动,将电视机扔到了床下,将电视柜变成了餐桌。对此,小姚觉得合情合理——“年轻人谁还看电视啊?”
  此次调查显示,51.9%的人认为电脑会逐渐取代电视;此外,在电脑和电视只能选其一的情况下,94.1%的人选择电脑。
  有人戏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坐在沙发上,像土豆一样一动不动地看上十来个小时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将是“鼠标土豆”的生活。
  调查显示,45.1%的人会与朋友、家人聚会,25.5%的人会去运动健身。学习书法、古筝、烹饪等感兴趣的东西的人仅占14.2%。此外,还有22.5%的人选择业余时间“充电”,11.1%的人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要加班。
  “其实大多数人的业余生活已经渐渐慢下来、安静下来,比如上网、看电视,或者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职员王炜,觉得慢下来的生活,更能让人体会到人生真谛,而不至于像芥川奖获奖作品《野猪大改造》中的主人公修二那样,为了成为受欢迎的焦点人物,整天戴着假面具忙碌奔波,其实内心孤独而迷茫,不断地自问“什么是青春”。“但不是所有人都习惯以安静的方式让自己慢下来。还有一种情况看似喧嚣,但实质也是一种‘慢生活’。”
  武汉的一个音乐酒吧,不久前上演了一场盛大的音乐晚会。晚会上,一名戴着金丝眼睛,穿着白衬衫、黑西裤的青年,像是刚下班就奔这儿来的,抱着吉他,撕心裂肺地吼叫着。台下是同样刚下班或者刚放学的青年,在努力地挥舞着双手。
  王炜告诉记者,曾有一个上班族对他说:“看到你在台上的演唱,感觉那就是自己。”而对王炜而言,台上的他才是真实的自己。每到那时,王炜会觉得一下子轻松下来,回到工作中后,他也能更有效率而且愉快地工作。
  王炜说,他喜欢披头士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侬,他将列侬的一句看似有点刻薄但却颇有道理的话作为座右铭——“人,如果没有时间来‘慢生活’,那么,他会有充分的时间来生病!”王炜说,业余时间让自己疯狂一下,其实也能让自己慢下来,让生活更有张力、更健康。
  每到周末,王炜还会挤一个小时时间看书。周围很多人抱怨“忙得没时间看书”,在王炜看来,那样的生活“很可悲”。
  他很欣赏最近看的一本书——林语堂的《人生盛宴》中的一段话:“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调查还涉及“业余时间你一般和谁在一起”的问题:57.5%的人表示业余时间和家人、爱人在一起,22.4%的人表示业余时间和朋友、同学在一起,还有16.0%的人选择“一个人待着”。(记者 肖舒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