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汶川八月二十五日电 题:汶川的早晨

  中新社记者 郭军

  八月末的汶川气候宜人。大地震已过去四百六十多个日夜,这个群山环绕的川西小县已没有了去年遭受大地震重创时的惊恐万状,纵贯县境的岷江宛若一条温顺的小黄龙,奔流而去。驱车沿着河两岸行走,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新修重建的羌寨民居,开门迎市的鱼庄、豆腐店,三两个羌族乡亲闲坐在门前纳凉。

  汶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去年四川特大地震震中地区,当时山崩地裂,河道阻塞,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全部中断。仅十一万人口的小县,有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一人死亡,七千多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六百四十三亿元人民币。

  时隔四百六十多天重访汶川,面貌已然不同。二十四日早晨七点,太阳还没有出来,县城内传来浑厚的报时钟声。记者起床漫步汶川县城街头,感受到一个别样的汶川。

  县城四周高高陡立的大山,在晨曦中轮廓有些模糊,拂面而来的山风,还带着丝丝凉意。远处偶尔小鸟的啁鸣传来,早起的环卫工人在尽责地清扫马路,狭窄的县城主干道上,不时有晨跑者擦肩而过的身影。从一座跨越岷江的小桥上回望来路,刚刚重建竣工的汶川第二小学在群山下中格外显眼,校园内高高耸立的钟楼仿佛时时在勾起人们的回忆。

  跨过小桥再南行数百米,经过一个超市和一排小商店,就来到汶川人不可或缺的双河肉菜市场。这里挤满了赶早来买鲜的汶川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番茄二元一斤,大红辣椒要四元,茄子一元五。”羌族阿婆熟练地报出菜价,脸上带着淳朴的微笑。除去这几样,摊位上还有白菜、青瓜、生姜、蚕豆、蘑菇……看上去一样比一样新鲜。“好,给我来四个茄子!”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还价,爽快地成交。

  再往市场里面走是肉铺。砧板上摆满了新鲜的猪肉和牛肉,铁钩上也挂满了大块的上肉、排骨和猪内脏。“一斤排骨十二块,差一点的九块。”肉铺老板实话实说。价格稍微有点贵,但肉铺前照样围满了人。

  市场里一位家庭主妇用浓重四川话告诉记者,最难受是地震刚刚过去的那段时间,菜价猛涨了好几倍,而且许多菜都买不到,好在现在菜价已经稳定下来,想买的菜也都能买到。

  从菜市场出来,记者还见到三三两两的民工和建筑工人,有的在面点摊前买早点,有的则准备进入市场买一些供一整天用的肉菜。遭受大地震灾害后,近八百多个重建项目,需要大量的工人,既为本地,也为外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大地震已经过去,余震还经常有,但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感到害怕了。习惯了就好,生活还得继续,还要照样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民工老姚点上一支劣质香烟,满足地吸了几口。

  回宾馆的路上,太阳已经出来,朝日的光辉掺着薄薄的晨雾,撒在汶川安静的县城,饭馆、茶庄、小卖部开门营业,汶川醒过来了,又是新的一天。“一天最高可以挣一百来块哩!”记者坐上了一辆人力脚踏三轮上,年轻的三轮车夫小毛弓着腰卖力地踩着车高兴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