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最年轻市长的周森锋,似乎注定将面对无数的质疑和压力。自从21日全票当选湖北省襄樊宜城市市长以来,周森锋的家庭背景、当选程序甚至家人都成为了媒体和网民质疑的对象。”最新的质疑是,网络上有人指控他涉嫌论文抄袭。(《新闻晨报》6月25日)
这种指控,对于一名正在进入上升通道的年轻官员来说,非常不利。指控者公布了周森锋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还有那篇先于周森锋论文公开发表的被“抄袭”论文,认为两篇论文“相似度超过50%”。抄袭指控已损害到周森锋的形象,构成这位“中国最年轻市长”的一个道德污点,虽然这对于其仕途影响有多大,还有待观察。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媒体揭示真相的巨大潜力。周森锋是一名官员,按理属于公众人物,但公众对他是相当陌生的。在成为市长候选人后,组织部门曾在媒体上“任前公示”过他的简历,但那只是出生年月、学历、现任职务、拟任职务等寥寥几条,信息极其有限,公众无从对其德才作出评价。现在,网络把各种信息汇集起来,并通过传统媒体“公开”,实现了广泛的大众传播。
我们经常看到外国政治人物被揭老底,断送了美好前程,现在这正在成为中国官员仕途中的新现实。前有南京周久耕做官做得有滋有味,抽“九五至尊”烟,戴劳力士表,有一天突然被网络曝光,引发一场舆论风暴,结局是周久耕被“双规”。两天前,还有媒体在谈论周森锋的优秀品质,说他“有思想”、“低调”、“从小不服输”,而今天,他的光辉形象已受影响。
这是一场变局。长期以来,一名官员被选拔出来后,他的德才就被组织担保,其形象总是正面光鲜的,前程美好。而组织搜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对官员的考察自然未必准确,于是难免就有官员表里不一。普通民众无由得知那些官场秘密,就是媒体也缺乏手段、事实上也不被允许去揭短扬丑。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而且正在发生质变。
变化缘于传播手段、传播政策的改变,也缘于社会观念的转变。网络现在成了信息发布的一条捷径,也是一个汇集信息的平台。它突破了宣传领域的某些陈规陋习,把很多真实情况和盘托出。国家领导人上网了,开始重视网络民意,有关信息传播的观念变了,相关政策有了调整。当网络对某个官员有所“发现”后,报纸、电视、电台也随之跟进,官员的“人事档案”被解密了。
这是中国官员所处传播环境的历史性变局,以周森锋为分水岭,以前是一回事,现在是另一回事。以前,经常有人批评某些官员喜欢宣传报道,说他们热衷于“报纸有名,电视有形,电台有声”,传播效果显然是正面的。现在,媒体正在回归“包打听”的老角色,因为人多而力量大,因为人多而不留死角。他们“用事实说话”,事实包括正面事实,也包括负面事实,避免了信息的片面性。
表面上,这是传播环境的变局,实际上,这是官员生存环境的变局。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过去人民群众看而说不得,现在则看而说出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算是可以落到实处了。官员丑闻被焖在锅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民群众对官员只能雾里看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每一名官员,现在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应当如何做人、处世、做事、做官。相应地,如何避免官员选拔上的被动,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燕赵都市报 杨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