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森锋因为舆论压力辞去市长职务,换一个更有"资历"但庸碌无为的"官油子"来取代他,是舆论的胜利还是失败呢?
6月25日《新京报》报道,网友搜出“最年轻市长”周森锋2004年发表的论文,在和一篇其他人2002年发表的论文对比后,网友发现,两篇论文有好几段相似,还有不少段落只是改动了几个字。
这位本来就备受争议的“80后”市长,可能涉嫌论文抄袭再遭质疑和关注。如果说,公众最开始对于周森锋这么年轻就当选市长的质疑,是出于善意和本能的惯性思维,当周森锋被披露没有任何特殊家庭背景后,有人还是不依不饶,进行网上“人肉搜索”,大有找不到周森锋的问题不罢休的架势。这种质疑已经变质,其动机令人怀疑。
周森锋的论文有没有涉嫌抄袭,我不关心。我想说的是,公众为什么连一个“80后”青年都不放过?是“仇官心理”,还是“舆论会审”?周森锋只是刚刚踏入仕途,他能不能在这个位置上干下去、干多久、能不能干好,这些都是未知数。舆论如此苛刻对待他,有点太早。
如果周的论文存在一些问题,他当然有责任,但我们也应该反思这个社会的大背景,大学校长的学术论文都可能出问题,何必对一个研究生的普通论文如此苛求?人无完人,任何人,只要我们用显微镜“审视”,就可能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一个年轻人一直保持道德上的“童贞”,这现实吗?
笔者以为,对29岁市长“人肉搜索”,就是一种“舆论飙车”,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舆论监督的范畴。这种“舆论飙车”如果一直“飙”下去,很容易造成舆论“翻车”,会伤及无辜,也可能会伤了自己。
如果周森锋因为舆论压力辞去市长职务,换一个更有“资历”但庸碌无为的“官油子”来取代他,是舆论的胜利还是失败呢?笔者以为,周森锋不是周久耕,更不是逯军,没必要穷追不舍。
可以断定,只要再“人肉搜索”下去,再深入调查下去,就一定能发现周森锋这样那样的不完美。29岁的周森锋适不适合当这个市长,需要时间来证明,更需要舆论的宽容和支持。(曹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