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同时公布了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以带动社会投资”。

  其实,中国经济在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时期,和现在这样遇到较大困难的时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经济增长缺乏效率和内在活力,民间需求长期不足,民间投资受到经济管制、特别是金融管制的限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需求和政府投资的拉动。

  不可否认,经过30年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民营经济获得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向民营经济敞开了大门,但是,同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经济领域的“对内开放”步伐明显地落后于“对外开放”,明显地落后于我们对市场发展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许多外国资本都能够进入的产业领域,却为民营资本继续保留着原来的重重障碍。

  这些产业领域存在的行政垄断之所以难以被打破,是因为两个主要原因:行政垄断能够排除市场竞争者,行政垄断还能够带来丰厚的垄断利润。

  现在,这些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但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的行政垄断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遗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终究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越早打破行政垄断,为之付出的代价就能越小一点。

  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单就打破行政垄断、开放经济领域,就能够创造出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打破行政垄断的自由经济政策就是最有效的“经济增长政策”,就是最大的“就业政策”,同时也是经济领域最有效的“反腐败政策”。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曾颁布过一个被称为“非公36条”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整整四年过去了,这个“36条”并没有得到十分有效的执行。由此可见,对内开放产业领域,打破行政垄断的重要性并非是认识不到,更多的是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还不够大,垄断者受到了迁就和保护。

  回首改革开放30年,我们当初的经济改革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上世纪70年代末“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后来的改革和开放可能不会那么果敢。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而且我们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愿这种困难能够增强改革家和决策者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需要文字缜密的文件,更需要雷厉风行的行动;既需要清晰的认识,更需要改革的魄力。经济体制改革不能止步于呼吁、表态和宣言,现在最需要的是严肃的态度、具体的措施和真诚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