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神木县取消了67名干部2009年度挂职资格。据神木县挂职办调查,这些干部自挂职后,有的兼职取酬为个人谋私利,有的赋闲在家照样拿薪酬,违背了实施干部挂职、推动全民创业的初衷,也引发了一些社会负效应(4月26日《新京报》)。
挂职锻炼在中国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当初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干部融入基层、接受锻炼、增强能力搭建舞台。这些年来,干部“空降”挂职已经成为一项轰轰烈烈的运动,其积极意义也被无尽地放大。但很少人思考,与很多执行不力形同虚设的制度相比,干部挂职制度受到各层级行政事业单位欢迎,除了能锻炼干部之外,真正能起利害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41名干部赋闲在家,享受着与上班人员一样的待遇,26名干部具备双重身份,并未脱离工作岗位。神木干部的“挂职”生态,只不过是一个意味深蕴的切面,因为类似的现象并非神木仅有,在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存在。这些司空见惯现象,是当前官场生态的一个缩影,蕴藏于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锻炼干部,是当初制度制定者打造“干部挂职”盛宴而赋予它的唯一味道,但这盘菜在翻炒中却悄悄变了味。因为一些口味不同者,发现可以利用它来调制不同口味。每一个部门单位都有着不利益,每个人也有着不同利益诉求。有的干部想升官,上面也想升他;有的员工拉关系进来,想弄个编制;有的老员工不想干活,但还想着照旧拿工资;有的员工想出去溜溜,发展点关系;有的员工想弄份兼职,多赚点钱……等等,所有这一切,一跟“挂职”联系在一起,都变得名正言顺。于是,“挂职”成为了迎合各种“官场需求”的“调味剂”,成为满足各种利益诉求的“资本”,怎能不受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欢迎?
干部挂职制度屡遭绑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制度设置只停留在出发点上,至于怎样实现,比如挂职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经历怎样的程序?还缺乏全国统一的条例和地方实施细则。鉴于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监督的粗放性,究根到底,派谁去挂职,还是单位领导说了算。给个盘子,炒什么菜,放什么调味料由你。谁都能去,叫谁谁去,如此大的自由裁量权,不仅侵害了“干部挂职”的名副其实,还会助长暗箱操作的腐败习气。
除此以外,一些干部之所以对“挂职”趋之若鹜,还因为干部挂职制度在权责设置方面仍然缺乏规范。与正常部门要求“权责相符”,权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的原则相比,“挂职”的特点是,权力大于责任。处于派出单位管不到,接受单位不敢管的状态之中,干好了能提拔重用,干坏了不用受到责罚。一些“挂职”干部之所以敢于赋闲在家,原因也在于此。
“挂职”作为一种“准制度”,已经行之有年,看到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真对其进行反思与改革。只有设置更加严格与谨细的选用程序规范,才能保证“挂职”制度真正承担起“锻炼与培养人才”的任务。(叶树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