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历史上首次全面“体检”结果揭晓,两成以上的石狮子受到较严重的风化破坏。昨(24号)天,丰台区文委向本报记者介绍了历时两年完成的《卢沟桥病害调查及评估研究报告》,报告提出对严重受损部分采取措施进行修复。著名文物专家、85岁高龄的罗哲文先生则通过本报呼吁尽快出台专门保护规划方案,并呼吁游人不要触摸石狮子。
现场调查
石狮子多数风化破损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卢沟桥上的华表、石狮、望柱等石质文物大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1992年,卢沟桥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保护工程,到现在已过去了17年。丰台区文委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从两年前开始对卢沟桥的总体情况进行调查。”丰台区文委文物科有关负责人韩淑敏告诉记者,此次大规模调查使得文物部门掌握了翔实的数据材料。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卢沟桥485个石狮子中多数都存在缺损、表层剥落、开裂等损害,其中游客最经常见到的、桥两侧望柱上的281个大石狮子均有风化损伤,约两成受损严重;119个石狮子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破坏,这部分约占到石狮子总数的25%。“受损严重的文物,用手指就可以在石头的表面搓下粉末,雕刻纹饰已经难以辨认,短期内风化可以对文物产生彻底的破坏作用,或对其结构产生影响。”
表层剥落成最大威胁
表层剥落问题成为当前卢沟桥文物面临的最大威胁。根据调查,卢沟桥各种石质构件中,存在缺失(文物表面损伤)、表面剥落、裂缝、空鼓(文物表面存在空腔)等四种病害,而表层剥落问题占四种病害的41%,是主要问题,文物表面存在损伤、缺失的占23%。
卢沟桥自辽金以来历代都有过维修,石构件多有修补替换,主要为砂岩、汉白玉。汉白玉石碑和碑亭保存状态较好。桥面上的石狮子、栏板、望柱情况区别较大,明代以前的文物大多风化严重。此外,华表保存状况堪忧,特别是顶部的圆盘和狮子,剥落开裂较为严重。
应对策略
专家提出四点保护意见
有关专家针对卢沟桥存在的剥落、裂缝等问题进行了小范围试验,探寻新的保护方法。参与调查的专家提出了四点保护意见:
加强对卢沟桥监控,尤其对明代以前的破坏严重的石狮、栏板和望柱,有必要进行定期观察,记录保存情况,对开裂的石构件也要重点观察,防止裂隙发展后对构件造成损失;
加强对卢沟桥小环境内酸雨、粉尘等环境因素监测;
对华表、石狮、望柱、栏板等剥落、空鼓破坏严重区域,采取保护修复措施,填补粘接裂缝,防止水分渗入;
对已经断裂残缺的构件,如残块存在就恢复原来面貌;对栏板和望柱的接缝进行修补。
此外,丰台区文委表示,今后文物部门将加强对卢沟桥的巡察,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为以后的保护做好准备。
晨报记者贺岩通讯员赵智和/文晨报记者李木易/摄
新闻链接: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卢沟桥为东西走向,全长266.5米,宽7.5米,共有桥墩10个,桥孔11个,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最雄伟的一座联拱石桥,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哲文先生呼吁:游人摸狮子习惯要改改
著名专家学者、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先生昨天就卢沟桥保护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85岁高龄的罗老表示,1961年他曾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卢沟桥的建筑和历史并出版了一部学术专著。“当年我亲自给每个石狮子编号才数清楚了卢沟桥的狮子,那时候文物的风化问题并不严重。”
罗老告诉记者,眼下石质文物保护和彩绘壁画褪色是文物保护中世界性的难题。“卢沟桥文物的损害存在人为和自然两个方面因素。”他分析说,近20年来,由于北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气质量比上世纪60年代差了很多,酸雨对于卢沟桥的腐蚀不可小视。游人都喜欢桥上的石狮子,但众多游人触摸也极大破坏了文物,当务之急是要告诫人们“不要触摸卢沟桥的文物”。“现在的情况是,游人摸一下石狮子就可能掉一块石头下来。”
他说,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专门的保护规划方案,包括对人为因素破坏的限制措施以及应对自然风化问题的科学解决办法。“强化环境监测和巡察很必要,对受损比较严重的地方必须要定期记录。同时,对受损严重的文物应尽快采取一些临时性抢救保护措施,那些大的裂痕可以考虑采取一些科学方法进行填补。”他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行动起来,加大对卢沟桥的保护力度。 晨报记者贺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