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底前枣林乡实现村道全覆盖,到2015年社社通上便民路
一事一议   破解村道建设之难

记者 刘怀英 李晓燕

    “群众自己定的事就是不一样,过去我们收‘双提’,挨骂不说,还得拖欠不交,真是不一样。” 23日,枣林乡村民理财组组长褚永碧高兴地跟记者讲述。

    “大多群众主动找到我们交钱,外出打工人员在收到家人的电话后,纷纷将钱寄到村上,不到一个月就收了60万元!”村民理财组一同志也高兴地附和。

    究竟是什么事让群众如此主动?修路。

    今年以来,该乡公路建设总投入1460余万元,除了部分灾后重建资金、国土整理项目等资金外,人平集资达300元!人平集资金额,是乡里一事一议定下的。

    褚永碧也是通过一事一议大家选出来的理财组组长。

路修还是不修?老百姓说了算

    搞如此大的工程可能会增加群众负担,群众能否接受?全村有近三分之一的青壮年在外务工,他们能不能掏钱或出工?这是枣林乡涉及村道建设进行“一事一议”中最焦点的问题。

    枣林乡在旺苍西北边缘的高山上,村道共38公里,村民们祖祖辈辈饱受了路难行、肩挑背磨之苦。 解放村60多岁的范老汉说起路,就非常伤感:“以前,老百姓病了,就只能用滑竿往卫生院抬,被蜜蜂蛰了,也只能用土办法治疗,因为路不通啊!”

    今年初,乡、村“两委”将修路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成员对需要修建的通村公路、入社路及路面硬化进行详细察看,并初步测算工程量。先后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在会上,对所制规划、方案、工程量和造价,以及人均大致需出资多少和盘端出。

    最后,枣林乡召开群众大会,让群众作表决:方案和规划都很细,不够的钱得大家掏,没钱的可投劳积资;工程应公开招投标……群众纷签字,并当即选出了领导小组、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

价格质量怎么定?乡、村“两委”来把关

    群众决策了的事情群众最关心。

    在修建路基和硬化招标会上,党员和群众代表踊跃参加,由于标价太低,投标施工方均打退堂鼓。但乡、村两委仍保留低价格、高质量的要求。为此,通过三次磋商才最终达到协议。

    质量监督组的成员无论在路面上、搅拌机旁、配料场,大家各司其职认真负责。每天还可看到一大批群众自发到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和质量。80岁的老党员罗文禄年龄大不能干重活,但他也不闲着,每天天不亮就到路上巡查,哪里需要帮助他就搭把手。

    梁家垭有段约为45度的陡坡,11月初的一天下午4点过,运输修路材料的货车在泥泞中卡住了,半天爬不上坡,附近村民们自发推车,想尽各种办法,硬是在晚上11点终于把货车推上了坡。推车人中还有花甲老人。

    截至目前,全乡六个村通村公路已完成16公里,入社路已完成18公里。

交通方便谁受益?农民最有发言权

    走进双龙村,村道两旁不断有一些“枝节”出现:这些是直接到户的便民水泥路,就算是雨天,村民脚不沾泥也能出村进城。

    六社的村民杨光培房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需重建。当时由于道路未修通,运输成本高,他放弃补助建房的机会。2009年6月,门前的水泥路修通了,杨光培靠积蓄修起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房。

    在三汇村卫生院不足20米的地方,有一排现代化的猪舍,猪主人禇永碧正给猪儿们上料,“以前是五社的牟泽普在这里饲养,每年300头母猪,出栏生猪2000头,因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太高,经营了两年就停产了。去年路修好后,我便接手了。现在有40头母猪,1000头出栏生猪,我还要越做越大……”禇永碧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大埝村五组的何言德一直靠种烟维持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到收烟时节,就请10余人背烟叶步行到乡上的收购点;二十一世纪,村民自发修起机耕道,他就请手扶式拖拉机拉,后来自己买辆摩托车驮。

    “等水泥路修好了,我准备买辆货车,专门服务烟叶收购……” 何言德对未来充满希望。

    “明年实现全乡通村公路全部覆盖,2015年实现全乡入社路全部通畅,让全乡6个村5700户农户都通上便民路。”副乡长牟映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