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的民生“丹青画”
——利州区皇泽寺社区安置点建设侧记

张文龙   记者   谢文鸿  

    4月6日,阳光明媚,和风拂面。站在嘉陵江大桥上望去,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皇泽寺的利州区河西街道办事处皇泽寺社区灾后重建安置点里,一幢幢红白相间、具有浓郁川北民俗风情的民居,在乌龙山青山绿树的呵护下,如一幅淡然优雅的水墨丹青画卷。

安民为先
安置点为乌龙山添亮色

     每天一早,75岁的吴莲英都会在家门口转悠。看到两个儿子修在一起、占地210平米两楼一底的楼房,老人忍不住地乐。丈夫去世早,一家人生活异常艰辛。7口人挤在两间又破又矮的平房里。“居住条件实在太差!”

    跟吴莲英一样,该安置点108户都曾受制于景区规划等多种因素,多年未进行建设。居住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地震后,原本不堪重负的旧房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毁。

   “安民为先,加快民房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1月,市委书记罗强在皇泽寺社区调研时指出。

    成立工作小组,广泛征求意见,确定规划方案……2009年7月,河西街道办事处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层高、统一面积、统一风貌,在规划区内联户自建”的“四统一建”模式,全面展开安置点建设。如今,梯次排列的红白相间小楼已成乌龙山一抹亮丽色彩。

   “住这么宽敞的房子,过这么好的生活,都靠党和政府!”历经生活磨难的吴莲英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利民为重
加快发展惠泽一方百姓

    “端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虽处于皇泽寺景区规划区内,且距离市中心不到1公里,但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却依然依赖于务工和种植蔬菜等,落后于同等条件下其他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以大手笔,动大气魄,见大成效,实现大发展,这是利州区新农村建设目标。

    新农村既是灾后重建所必须,更是产业承载和农民致富的希望。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宽增收渠道,实现跨越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大力发展休闲农家乐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将村民空闲房屋由投资商进行适当集中,开展规模经营,也改变个人出租房屋的低效率状况,实现农民增收。”该办主任刘永杰告诉记者。“力争到今年底,当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以上。”

    “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民致富增收,景区是其最好依托。通过景区带动城乡共融,这也是利州区推进统筹城乡的路径之一。”刘永杰说。为此,2010年11月,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设计院开始进行《利州区皇泽小镇旅游区修建性详规》工作。一个在现有地形地貌特色基础上,以生态化理念进行景观设计,对女皇文化进行挖掘提升的新型景区——“皇泽小镇”正式亮相。

   “皇泽小镇”建设目标是“全市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和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后花园”。通过5年建设,力求全面形成“一轴(五彩龙门)、两心(乌龙广场、皇泽广场)、四区(佛教文化品鉴区、特色风情购物区、农家文化体验区、花海观光休闲区)”的空间布局,让游客“体验川北农家文化、感受皇泽小镇风情”,“皇泽小镇”不但将成为皇泽寺配套休闲区域,融入皇泽寺大景区,同时也将成为利州区统筹城乡的一个示范点。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漫步于皇泽社区集中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总是娇艳的鲜花和幸福的笑脸。广大群众“住进舒适的房,走上致富的路,过上幸福的日子”,正由纸上蓝图变为活生现实。

   嘉陵江畔,一幅惠民为本的山水“丹青画”已悄然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