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甜园高科技   蔬菜基地飘清香
——实施中的利州区大石现代农业示范

记者  刘乾辉  李晓燕

    利州区大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今年全市规划新建的11个现代农业园区之一。记者了解到,该园区的建设地点主要在大石镇,从九华岩至荣山泉坝村的南河沿岸河谷平坝区域,以南河为轴线,以两边山为界,建设面积10000亩,核心区域位于大石镇青岩村、前进村、缠龙村、五四村和快乐村,核心区面积5000亩。主导产业为蔬菜。

项目总投入4410万元

    支撑项目和整合项目: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为支撑项目,整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沼气建设、城周绿化建设、业主投资等。资金总投入4410万元。

    基础设施:硬化道路11200米,标准化渠系27000米,机井13座,贮水贮粪池250口,配套滴喷灌设施450亩。建农产品雕塑群。灾后农房恢复重建100户,维修整治250户,新建沼气池200口,“三建四改”农户200户。

    产业发展:建立花卉苗木园550亩,建转基因工业原料林200亩,建立现代设施栽培示范园300亩,建设标准化大棚200栋,建小拱棚200亩;建立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4000亩,组织农户自主发展蔬菜生产4000亩;
科技应用:配套喷滴灌设施,购置遮阳网,安装黄色诱蚜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40盏。引进名特优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展示和观赏、品尝、采摘。引进嫁接栽培技术进行嫁接栽培等。

预计园区年产值5670万元

    效益分析: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园年产值达3200万元。设施栽培园年产值达600万元,观光农业园年产值220万元,花卉苗木园年产值1650万元,可实现园区年产值5670万元。

“名特优”   尽在大观园
——利州区宝轮循环经济农业园见闻

记者   张文良   张玉洁   

无土栽培见效快

   “再过几天,你就能吃上我们本土新鲜的‘圣女果’。”3月19日,利州区宝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生态型无土栽培农业科技示范园业主赖仕勇带着记者钻进塑料大棚,抓起一把“黑土”,“这是我们无土栽培用的富养基质。种出的水果特别甜。来自于园区的猪粪和周边农户家的牛粪是园区的肥料。”

    赖仕勇是我市第一家采用无土栽培、全自动微喷滴灌技术种植蔬菜水果,整个生态型无土栽培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60亩,主要引进以色列小黄瓜、台湾樱桃番茄等名、特、优、新蔬菜品种进行设施化无土栽培。这不仅填补了我市无土栽培技术的空白,还解决了精品蔬果依赖外调的尴尬。

   “现在还没挂果,可已有好几家超市上门订购了!”赖仕勇的底气靠的就是“有机绿色食品”的牌子,“我种的‘樱桃番茄’,市场售价为10元/公斤左右,这一季至少就能卖80多万元……”

循环利用受益多

    蔬菜应急集中育苗场集工厂化智能育苗车间、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园于一体。这是地震后,国家在全省重灾蔬菜基地县投资建设的首个项目。

    “这些苗苗娇气得很,等智能育苗车间一投产,就不必劳神了!”正忙着移栽黄瓜苗的赵良海告诉记者。智能育苗车间是可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进行蔬菜育苗和生产的智能温室,尤其在冬季,蔬菜育苗和生产比大棚提早一个月,比露天育苗提早近两个月,而且每年可应急集中培育各类蔬菜秧苗6900余万株,栽植大田2000余亩。

     “沼液不仅是免费有机肥,还能防虫,我们种的是真正的绿色蔬菜!”农户自主调整产业结构园里,石桥村村民罗家文一边用兑水的沼液浇灌莴笋苗。

    年出产优质二杂母猪20000头的瑞昌牧业和年出栏优质二杂母猪10000头、育肥猪20000头的东霖公司,为园区的蔬菜果树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料。

   “园区新建道路7.2公里、灌渠5.2公里,建沼液存放池26口、机井8口,通过5公里的沼液管网,把沼液送到每一个田间地头。”正在园区指挥修建防洪排涝沟的镇长尚继新告诉记者。园区规划总面积12000亩,目前,已建成核心区5200亩。其中,引进业主10家,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2200亩、优质高产水果示范园3000亩,套种牧草400亩。

    达林生态特色果园里,园主朱家福正领着工人施肥灌水;东霖种养示范园里新栽植的320亩翠冠、圆黄梨和雨水红葡萄长势良好;农户自主结构调整种植园里,村民们忙着整地、铺膜……

   “去年虽遭遇地震,但园区依然实现了年产值1.0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60元。今年园区的打造着力于‘完善、巩固、拓展、提升’,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实现年产值1.3亿元!”望着满园春色,镇党委书记刘文武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