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是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实施城乡劳动力资源转化是资源转化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和完善四大体系,促进统筹城乡就业,确保劳动力资源转化取得实际成效。
解读人:李在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解读时间:8月19日

 

广元新闻网记者   肖志元

     市委书记罗强在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上指出,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奋力开创广元发展新局面。

主题一:实施城乡劳动力资源转化是资源转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解读:广元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人口306万,其中农业人口244万,非农业人口62万。截止2007年底,三次产业比重为32.4∶29.5∶3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03元,城镇化率仅为28.7%;“5·12”地震灾害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全市经济损失1218亿元。严峻的形势迫使资源转化战略成为必然选择,实施资源转化战略是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实施城乡劳动力资源转化是资源转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截止2007年底,劳动力资源总数171.35万人,就业人员154.37万人,占90.19%。其中,城镇就业人数31.57万人,占18.42%;农村就业人数122.8万人,占71.67%;有55万人在农、林、牧、渔业就业,占农村就业人数的44.79%;农村转移就业67.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57.22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为1:1.1:0.7。城镇未就业人员4.68万人,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1.24万人,大中专毕业生0.1万人,城镇居民(含复转退伍军人)等3.34万人,登记失业率7.53%;农村富余劳动力12.3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2.98万;企业年均新增失业人员0.6万。灾后城乡又有18万人需就业。当前全市有超过30万人需解决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作用突显,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自2002年以来,我市开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制定政策、优化政策环境和贯彻执行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6年来,累计使8.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通过政策扶持实现了再就业;劳务输出成为解决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重要途径。全市劳务输出75.57万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省市和10多个国家及地区,年劳务收入突破37.78亿元。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基本建立,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在街道和重点乡镇已设立了57个劳动保障所,在157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我市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各级公共服务机构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已具雏形,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强力推动作用,为劳动力资源转化提供了服务体系。

主题二:劳动力资源转化的基本思路及目标

    解读:劳动力资源转化的基本思路是:抓住两条主线,即兴产业、促创业、强企业、增岗位,扩大就业总量;兴职教、促培训、强技能,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就业结构。

    推行两大模式,即推行促进城镇就业的“1+4”(“1”为培训,“4”指产业、创业、企业、就业4个方面)模式;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地——订单——培训——鉴定——就业——参保——维权)“七位一体”工作模式。

    建好四大体系,即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完善企业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转化目标是一年制定规划,五年实现转化,十年形成规模。到2012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技能人才中初级工比例达25%,中级工比例达50%,高级工以上比例达25%。到2020年我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全市技能人才中初级工比例达15%,中级工比例达55%,高级工以上比例达30%。

主题三:建四大体系保转化实效

    解读:一是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体系。为综合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应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外来劳动力流动就业以及被征地农民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等纳入统筹城乡就业管理范畴,根据劳动力资源市情,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制订以扩大就业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政策。

    在农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新兴产业、鼓励创业、支持异地转移解决就业,在就业服务手段上,推进基地——订单——培训——鉴定——就业——参保——维权“七位一体”劳动保障工作模式,为外输人员在转移就业过程中提供全程服务。在城镇,推出以培训为龙头、以创业为重点、以产业为支撑、以企业为载体、以就业为目标的“1+4”模式:即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鼓励创业和创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由此带动劳动力总量需求增长和高中级技术劳动力需求增长。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促就业。扶持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家庭来料加工等农村二、三产业和生态种植养殖业、农产品经纪行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加适合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岗位,使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不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就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稳定现有输出量,不断扩大输出规模,近三年力争每年向外新增劳务输出2.2万人以上,逐步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完善支持创业与创新政策;建立城乡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

     二是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统筹城乡就业和劳务开发纳入各级政府管理目标。加快推进工作重心下移,明确和强化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促进就业的职能和责任,将工作目标落实到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确保积极就业政策的全面实施;建立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县、区就业服务机构和乡镇、街道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切实做到机构、编制、人员、场地、经费、制度的到位;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按照中心城区有市场,主要乡镇有网点,街道社区有窗口的目标,建立和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按照自上而下推进的目标,到2008年底前和2010年底前,分别实现县域和市域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的计算机联网,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彻底改变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的状况;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面向各类城乡劳动者开展免费信息咨询、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重点开展好以下岗失业人员为对象的“再就业援助行动”,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为对象的“春风行动”和“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完善跨地区信息沟通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吸纳用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四是完善企业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规范企业劳动用工管理,逐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强化劳动保障行政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