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市地震灾后专项就业援助行动,6月9日在青川县试点,6月中旬在全市全面推开,主要采取以下七大措施让受灾群众尽快就业。
特殊政策扶持就业。市政府出台了政策,对吸纳就业援助对象的用人单位实施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失业救助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尽快恢复生产,避免企业因灾裁员,最大限度地吸纳就业援助对象就业;优先保证因灾完全失去土地、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就业;重点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等有就业需求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根据乡镇大小、灾情轻重,每个乡镇设置30—50个公益性岗位,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防疫消毒、环境清理、卫生保洁等纳入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安置受灾劳动者12457人,解决零就业家庭2141户。
支持经济发展促进就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兼并重组,使停产、半停产企业和受灾村社尽快恢复生产,扩大产业规模,恢复商业经营网点, 企业吸纳 12516人就业,9995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13394人灵活就业。
以工代赈就地就业。面对灾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与相关部门配合,组织群众积极参加废墟清理、乡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山林损毁恢复,使大批受灾群众从以工代赈中获得基本生活来源。
劳务输出异地就业。继续推进我市“基地——订单——培训——鉴定——就业——参保——维权”的“七位一体”农民工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服务。
对口对接定向就业。加强与对口支援的浙江、黑龙江两省和中国侨联的工作联系,将两省提供的岗位信息发布到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和受灾劳动者手中,积极开展乡镇赶场招聘、电话联系招聘、上门进棚招聘等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组织受灾劳动者登记应聘,定向给对口帮扶省市的用人单位输送受灾劳动者17466人。
提高技能培训就业。组织开展技能培训、阳光培训、扶贫培训、移民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把培训班办到企业、工地、村社。重点对已有就业去向的受灾劳动者开展免费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寇志军 记者 左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