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深刻阐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要深刻领会与认真贯彻。

□奚广庆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继相通
  十九大报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就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人类文化发展上看,是相继相通、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创立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高扬全人类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大旗。晚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阐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丰富性,批判了西方中心主义,主张各国人民都要坚持和发展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明。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之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2500多年前华夏大地农耕时代,那个时代的中国思想家们广泛地探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古典的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学问,是集中表达中国人思想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样式的观念形态,并成为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一种基本形态。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是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域的重大成果。它们在长期发展积淀中形成了一些表述不尽相同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插上了强大的翅膀,开拓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天地。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并取得伟大成就,非常重要一点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理念的基因。
 
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500年前的欧洲,表达了当时的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中国人早在2500多年前就表达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这种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千百年来,这一理想一直是中华儿女追求的目标。其中体现的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理念,正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对此,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晰的定义,报告开头写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报告结语引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句名言,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就在于“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因而“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与发展智慧,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和系统总结了人类思想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真理性、深刻的历史感和强大的实践力量。它被那些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分子——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吸收过来、运用起来,与中国人民解放斗争进程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十九大报告与新修订的党章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力量,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以文化人、经世致用,增强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文化人、经世致用,坚定文化自信。
 
人类社会不是由许多可以拆卸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机器,而是一个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综合创新发展的社会有机体。人吃下去的是粮食,经过嚼啄消化、吸收成长为骨肉和血脉。和各种人类文化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在综合创新中成长起来的精神文化有机体。它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代一代地根植于自己的思维、生活、社会活动和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在现代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断地去芜存菁、筛选洗磨、精心滋养和辛勤耕耘,进而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风格、气派和话语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文以载道。我们的先进文化,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崇高精神追求、宝贵价值共识、深邃思想智慧和丰富治国经验熔铸一炉,发展成为当代中国人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的精神家园。它渗透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发展变革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国家发展与社会治理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突破苏联的教条化思维和僵化社会模式,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路子。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中国治国理政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创新源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认识国情,把握时代,既从中华文明积累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社会思想智慧与辩证发展思维中获取营养,又汲取世界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成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把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推进到新时代。
  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不读懂吃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不能深刻理解和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奥秘,就不能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坚定自信和历史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继承不是照单全收,弘扬不是原地踏步,尊重不是颂古非今。我们坚持批判继承、弘扬转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还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方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这个时代的文化,一定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很多时候也是基于文化的认同。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的一种体现。例如,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说,中国发展的成功,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并践行了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中国经济的成功崛起,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力量,在国际社会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早在2001年联合国主持的人类文明对话年会上,瑞士学者孔汉思就率先提出,中国儒家的“仁道”和“恕道”可以成为全球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引发广泛议论和强烈共识。以经济发展进程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从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可以说是企业伦理出现了问题。随后,全球人士呼吁,企业家要提升伦理道德水平,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担当。这与中华文化中提倡的君子喻于义,倡导以义取利、义利相兼的精神不谋而合,正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要求。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世界的发展,要发扬人文精一种体现。例如,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说,中国发展的成功,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并践行了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中国经济的成功崛起,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力量,在国际社会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早在2001年联合国主持的人类文明对话年会上,瑞士学者孔汉思就率先提出,中国儒家的“仁道”和“恕道”可以成为全球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引发广泛议论和强烈共识。以经济发展进程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从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可以说是企业伦理出现了问题。随后,全球人士呼吁,企业家要提升伦理道德水平,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担当。这与中华文化中提倡的君子喻于义,倡导以义取利、义利相兼的精神不谋而合,正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要求。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世界的发展,要发扬人文精神,开展以文化人,提升市场主体经济人、企业和政府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的商业文明,阐述了推进世界经济治理变革的新思想。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纳入了联合国安全决议,再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广泛支持,表明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