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青川关庄镇,地震将该镇红光乡5个村民小组摧毁,并形成高悬堰塞湖,形势严峻,村民已紧急转运撤离。本报记者徐文阁摄
青川附近山上的河流被山泥压住形成多个围堰,随时有坍塌危险,不断流下的泥水令河流变得越来越湍急浑浊。本报记者钟锐钧摄
危险区密密麻麻
更危险的雨季即将到来
但是,雨季即将来临,这是乔建平最为担心的。“当年叠溪海子就是在震后45天,降水量增大,突然形成百多米高的水龙下冲到都江堰。”他对此不无忧心。
乔建平担心的是滑坡、山体崩塌堵塞水道形成的堰塞湖。“22日公布了34个堰塞湖,一个湖就是一次滑坡的结果。”他的办公室里放了许多张1:35万的汶川大地震震中区域地图,每一天都要更新一张,上面的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标注的红点一天天增加着。
该报告认为,处于危险状态的堰塞湖是具有中等流域面积(300-5000平方公里)的滑坡堆积体,河流流域面积较大,但目前水量并不大。6个高危险的堰塞湖分别是北川县境内的唐家山、苦竹坝、新街村、白果村、县城下游2.5公里处共5个,还有青川县境内靠近前进乡的一个。
17日,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的堰塞湖已经溢流。16日,山地所通过遥感影像与震前影像对比,发现茂县凤仪镇以北4公里处和6公里处出现异常,类似山体滑移堵塞岷江。
山地所认为,北川县城11.5公里处漩坪和唐家山两个堰塞湖是最危险的灾害点,溃坝后将直接冲毁下游几个堰塞湖,应准备人工爆破。
随着堰塞湖数量的增加,处于高危险状态的湖也在增加中。“如果在一场暴雨后,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连续几次洪水就可能超出堰塞湖的库容,发生漫坝溃决,需要尽早采取监控和排险措施。”乔建平担心,一旦雨季到来,不但会使堰塞湖处于高危状态,也将使地震造成的脆弱地段形成滑坡和泥石流。
山地所的考察报告也分析了雨季到来后可能发生的次生地质灾害。“由于地震荷载的多次往复作用,部分山体后缘出现裂缝。这些不稳定边坡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失稳,形成更多的滑坡崩塌。”同时,泥石流也将因雨季的到来而频仍。
恢复到震前可能要数十年
研究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年的乔建平感慨于这次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这次地震把中国数十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囊括了,这是最厉害的一次。”
山地所已经在着手为震后重建向四川省提出作为研究机构的看法,他们正在做包括北川县城在内的震区乡村和城镇的重建设想。
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乔建平认为至少要十年才能逐步停止下来。“山体要垮到自然休止为止,一直到自己能够撑稳,山体才能稳定下来。”
只有在山体稳定后,生态环境才能逐步恢复。“这个过程将更长,可能要数十年后才能恢复到震前水平。”乔建平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岷江河谷原本属于干旱河谷,“日本和中国都在那里种过树,可有些树在数十年后还是一点点高。”
他不乐观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还无法评估地震对这一区域的气候条件是否带来影响。借助人的力量恢复起来也很难,加之以后灾民重新进入将更难。“封山,不要开挖,任何力量都不要对已经严重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