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尽染万山之上
——走进市委书记马华“挂包帮”工作联系点万山乡


广元新闻网记者   任小昌   蒲洪旭   唐彪


    枫叶红了,山村变了,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土墙房子少了,乡政府有了便民服务中心,学校有了电脑室,发展有了核桃、魔芋等产业,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大了……这是今日的旺苍县万山乡。
    “山高坡陡,出门不是爬坡就是往下梭”、“地上无棒,地下无矿”、“一个乡政府还不如公路沿线的大院子”、“全乡没有一条公路”……这是昔日村民眼中的旺苍县万山乡。
    蜕变何来?
    “永远不忘共产党,永远感谢马书记;做梦也想不到你包万山,带来的优惠如蜂糖;你七次来到山里,带领我们奔小康……”菊花村五组68岁村民陈其余,只有初小文化,却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山乡的变迁。
    蜕变还在加速……
    转折:三个“想不到”  让市委书记动容
    11月4日,记者一行五人走进万山乡。汽车顺着河谷盘山曲折而上,一路的青山绿水,一路的风景如画,上天赐予万山与世隔绝的生态环境,由于交通闭塞使万山人世代只能用原始耕作方式生产,过着贫困的日子。
    从广元市城区出发,两个多小时的艰辛路程,记者一行到达位于半山腰上、海拔900余米的万山乡党政机关办公楼。
    这个全市唯一的全钢架办公楼矗立在群山之中,与周围41户居民新居融在一起,点缀着眼前一望无尽的层林尽染的山峦。
    这个在2011年10月28日投入使用的办公楼旁,保留下来的破烂木架吊脚楼向人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辛酸故事。
    据当地乡干部介绍,曾经的办公楼是土改前的两层木架房,经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本来就弱不禁风的木架房早已破烂不堪。“用四面透风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2009年4月3日,时任市长的马华第一次来万山时,就在用木棍撑着的会议室听取报告。”乡长何健强回忆到,万山乡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展的严重滞后让时任市长、现任市委书记马华十分动容,在座谈会上,马华深情讲出了三个“想不到”让他们记忆深刻:想不到万山这么贫困,想不到万山民风这样淳朴,想不到一级乡镇党政机关用房这样简陋。
    这是当时万山的实际,更是万山发展的转折点。几代人渴盼着的命运逆转,在2009年4月3日有了拐点,马华来到万山乡调研,随后将其作为“挂包帮”联系点。
    “万山人民与以前相比生活条件好多了,但与其它地方相比却差得太远。一定要改变万山的现状,在‘挂包帮’活动中以点带面,发挥示范点的引领作用。”马华的到来,为万山乡发展理清思路,找到方向。“要因地制宜发展核桃、魔芋等种植业,猪牛羊等养殖业。通过万山乡的实践,探索新形势下北部山区综合治贫新路子。”
    一系列的蜕变随之而来。
    蜕变:基础设施改善  万山发展提速
    村官陈加普不会忘记:1997年乡上两个村通电的那天,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与同学们一起度过最为兴奋的一天。整整一上午,全校学生没有上课,而是痴痴地盯着教室里的电灯,傻傻地笑着。
    在外界习以为常的事,在这里成为稀奇事。而近几年这样的稀奇让万山人习以为常。
    万山乡在华丽的转身中,修路成为起点。
    “没有道路的日子很难过,生产物资只能依靠人力背驮,一个上下就要四个多小时,每天只能跑三趟。”菊花村村民罗舜德的家位于海拔1200余米的山顶,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让他疲于奔命,这样的生活早已被他视为宿命。
    罗舜德回忆:2009年之前,乡里没有一寸水泥路,仅菊花村有两公里碎石路,云雾村有5公里泥路…… 
    他记得,这仅有的两公里碎石路来之不易。1996年,时任乡党委书记的何映堂挎着解放包,带着班子成员来到县城,敲遍了每个部门的办公室,向每一位干部述说着万山群众出行的艰难。何映堂的举动让人感动,万山的艰苦让人动容。没有项目资金,县级各部门就发动机关干部,五块、十块……万山乡的修路钱被凑了起来。
    “出行难”不仅使群众在生产生活资料的补充上十分艰难,而且对出行安全构成威胁。前几年,万里村就发生了两起村民因抬猪下山坠崖而猪死人亡的事故。
    “曾经下村步行举步维艰,遇到雨天更是无法出行。如今大(两)万(山)公路打开出乡出口,村村公路连成网,通组公路即将全面完成。”在万山乡工作14年的乡人大副主席陈兴龙见证了每个变化。
    在马华的关心和帮助下,万山干部群众掀起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人们压抑多年的激情在2009年集中迸发。
    2009年以来,万山乡扩建乡道公路10.4公里,硬化村道公路2条10.2公里,新改建泥结碎石路面村道7条28公里、社道6条23公里,新建便民桥7座……农村通行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有效缓解群众行路难和农副产品运输难问题。
    然而,改变的不仅是道路。
    2009年以来,万山乡新建人饮池39口、渠堰3.6公里、微水池9口1200立方米,铺设人饮管道6.3公里,全乡4000多人全部用上了安全饮用水;全乡电力、移动通讯、电视村村通等全面覆盖;乡中心小学教学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原本的土坯房变成了坚固的水泥楼房,有了现代化的实验室……
    以前部分群众走1公里山路取水,如今自来水通到每户;以前群众夜里只能“坐井观天”,如今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2008年以前,万山全乡仅有一人考进了中专。而到了去年,该乡就有10人考上大学,成为万山发展的希望……
    跨越:规划蓝图实施   万山未来“底气”十足
    “请乡亲们放心,你们就是我们的亲人,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一定带领你们早日脱贫致富。”这是马华对万山群众的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3年多来,马华不仅先后七次深入万山乡调研,指导综合扶贫工作,还不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关注万山。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挂包帮”活动中,扶持产业发展成为马华关注的重点。
    但万山乡山高坡陡,本就不多土地中成田的仅有490亩,而且全是“高傍望天田”,1.6万余亩旱地就有80%以上是45度以上的坡耕地,平均到户只有巴掌大的土地,肥力低下,无法使用耕牛作业,更谈不上任何机械化。加之自然灾害频发,野猪不时“造访”,群众广种薄收成为了每年的常态,有时连糊口都成问题。
    产业发展没有重点,只会“跟风”。上世纪七十年代种过茶树,八十年代种过桑树,但因海拔过高,都以失败告终。乡干部们每年都在调查统计全乡的支柱产业,但都是无一例外的无产业。
    要发展,就必须理清思路。
    “要在继续解决群众困难的同时,重点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万山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10月10日,马华在万山乡调研时一语中的。
    《万山乡“十二五”综合治贫实施方案》随即出台。
    《方案》显示:通过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确保“十二五”末全乡特色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000元,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产业发展投资622万元。其中新建养殖小区3个,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10户,投资150万元;新栽优质核桃10000亩,实行高接换优10000亩,加强核桃基地管护,投资300万元;种植金银花1000亩、魔芋800亩,投资172万元;
    ……
    这是万山产业发展的曙光,因此而受益的人也越来越多。
    11月4日下午17时,本来就阴沉的天气慢慢地暗了下来,云雾村党支部书记李聪祥还在自家的54亩核桃林里忙活着,他要赶着天黑前多挖一些套种的魔芋。看到丰收的魔芋,看着逐渐长高的核桃树,李聪祥脸上挂满笑容。
    “部分核桃树明年就能挂果了,估摸着能增收5000元以上。”李聪祥跟记者掰着手指算,“发展核桃产业很实际,挂果后就能持续增收。”
    在云雾村,核桃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达到3460亩,人均近30亩核桃林。而建设中的入园路、18口防旱池、核桃产业,规划中的核桃文化产业园加快步伐。这让治贫方案逐步演变为现实。
    与李聪祥不同,村民陈益满结合自家位于海拔1200米山顶的特点,2010年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优质的2700亩高山草甸为牛羊生长提供良好的能量源泉。据陈益满介绍,今年能出栏30只黄牛、40只羊,仅此一项纯收入就能超过10000余元。
    “这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马华书记的关心。”陈益满给记者算了算,仅是政府的各项补助就达到了26000余元,“有这样好的政策,不努力发展挣钱就只能怪自己懒了。”
    “我的目标是每年出栏50只牛、100头羊,照现在这样的势头,致富奔小康绝对没问题。”陈益满信心满满。
    在“挂包帮”活动中得到实惠的不仅有李聪祥和陈益满,全乡都有不同程度受益。全乡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2558元增长到2011年的4087元,这无疑是最好的例证。
    但这样的巨变对于万山来说还远远不够,万山贫困的现状并没有完全改变。
    “全乡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群众接近50%,600多人依靠低保度日,还有60多个光棍无力娶妻,仍有学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在家。”该乡党委书记陈松涛说,目前万山群众的生活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全县其他乡镇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万山乡要实现群众富足生活还任重道远。这需要社会各界的继续帮扶,更需要万山人民继续奋斗。
    铭记:万山人民世代不忘帮扶深情
    “我可见了‘恩人’马书记两次了。2010年10月10日他来万山时,我还送了两盆自己从山上挖的兰花给他。”菊花村村民陈其余看见记者就开始“显摆”。
    “当时马书记紧紧抓住了我的手,不住地说谢谢,还让我们说有啥困难需要解决。”陈其余回忆说,与马书记为万山做的事相比,两盘兰花又算啥。
    “帮贫帮困不帮懒,掉皮掉肉不掉价!”陈松涛动情地说,如今的变化都得感谢马华书记的关心,感谢市、县相关部门的帮扶,万山人民将永远知恩感恩,全力增收致富奔小康!
    山西青年段旭锋陪着同为山西人的村官妻子范彩丽来到万山乡已经三年多,“还记得来到万山的第一夜,我和妻子住在破烂的宿舍,一宿没睡,而是抱头痛哭,没想到这里的条件如此艰苦。”
    但万山的变化在段旭锋眼中是一天一个样:“路修通了,桥架好了,电网改造了,家家基本都用上自来水,群众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我们要在万山扎根,跟着马书记,帮助这里的群众脱贫致富。”
    听说11月9日万山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要来广元参加活动,菊花村党支部书记陈其彦步行两个小时,捎来感谢信,请求带给马书记。而这几年来,该乡给马华书记写感谢信的群众已经有好几十人……
    说不尽万山巨变,道不完帮扶深情。
    在万山乡两天的采访中,淳朴的万山人民除了滔滔不绝地向记者叙述如今的惊人变化,说的最多的就是对“恩人”的感谢,他们感谢着各级党委政府,感谢着“挂包帮”活动,感谢着市委书记马华。
    “挂包帮”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像万山乡这样发生巨变的乡村还有很多。据相关部门统计,在马华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共确定帮扶项目3799个,确定总投资183684.175万元,已完成投资101822.53万元,促进帮扶村农民去年人均现金收入增加702.6元。
    今年6月13日,万山乡云雾村村民杨文堂带着一群乡亲将“情系万山”的牌匾赠与马华,牌匾的落款是“旺苍县万山乡全体人民”。
    “这是乡亲们对我的肯定,既是肯定,更多的是鞭策和鼓励。今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万山乡的发展,把政策落实到位,不辜负大家的厚望。”接过牌匾,马华又一次道出了心中深深的牵挂。
    10月30日,当马华又一次来到万山乡时,红彤彤的枫叶点缀在万山之上,已是层林尽染……
    万山乡的群众都满怀信心地说,今后,他们的日子也会像山上的枫叶一样越来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