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城市创建中倡导和实践绿色消费
中共广元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马 华
绿色消费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中心,崇尚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适度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从狭义上讲,是一种购物方式,就是在进行衣、食、住、行等各种消费时,节俭节约,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广义上讲,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采取的各种低碳、环保措施。绿色消费与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脉相承、紧密契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而且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结合广元实际,在全省率先提出了低碳发展的理念,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四年的成功实践,低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低碳氛围日渐浓厚,绿色消费不断普及,低碳发展成效斐然。我市先后荣获“低碳中国贡献城市”、“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低碳生态先进城市”和“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等称号。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基本建成中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及绿色消费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进一步倡导并努力实践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一、大力倡导和实践绿色政务和绿色商务。加强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推广,大力推行绿色政务,支持发展绿色商务,逐步实现办公和商务低碳化、绿色化。一是推行绿色政务。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按照采购指南和采购目录要求,优先采购低碳节能产品,推广使用绿色办公用品。加强市、县(区)、镇(乡)政府之间信息化联系,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行无纸化办公,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机关管理。加强公务车日常管理,严格执行能耗定额标准,降低公务车油品消耗;在用电高峰时段坚持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办公室空调温度设置夏天不低于26度、冬天不高于16度。实行办公用品限额管理制度,努力降低水、电、纸等物品消耗。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机关干部日常办公尽量采用自然光,离开会议室等办公区时随手关灯。开展零待机活动,离开办公室后完全关闭所有用电设备。推行高层建筑电梯分段运行或隔层停开制,引导人们上下两层楼不乘电梯,尽量减少电梯不合理使用。二是发展绿色商务。支持企业加快信息化研发步伐,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在商家对商家、商家对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对消费者等方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商务服务方面,大力推介新型低碳产品与低碳服务,建设绿色服务市场。鼓励绿色产品上市流通销售,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品进商场、入超市。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继续推进农贸市场、餐饮场所限塑活动,大力整顿“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
二、大力倡导和实践低碳生活方式。教育引导群众不断树立绿色低碳生活消费理念,鼓励支持广大市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在住房装修中鼓励节能装修,推广使用节能材料,采购节能设备,减少建材污染和建筑能耗。在生活中推广普及节能产品和器具,特别是在农村中加快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炊具等,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用能结构。教育引导群众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减少用电量。积极开展低碳绿色出行活动,继续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宣传活动,倡导并执行“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引导群众以步行、骑车、乘公交等方式代替自驾机动车出行。引导群众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鼓励物品循环、多次利用。开展“勤俭节约、文明健康饮食”主题活动,反对食品浪费,倡导节约、适度消费理念。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低碳绿色教育活动,教育青少年从自身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大力倡导和实践节能减排。在生活中大力倡导并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绿色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低碳生活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教育群众不进行以高能耗、高碳排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引导居民生活方式向“低碳、低耗、环保”型转变,尽量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生产中大力倡导并推进节能减排。建立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把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区,详细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警制度,跟踪监测各县区综合能源消费量、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县区及时预警调控。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强化前期审查,避免高能耗项目上马建设。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等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在大气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围绕节能减排主题,大力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展职工优秀节能减排技术成果评选、表彰和推广,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实现排放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