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富

    5月24日,利州区嘉陵街道大华社区的北街巷里,原棉纺厂下岗职工王素英正在不足6平方米的“家庭小店”里忙碌,屋外的临时摊位旁,生病的弟弟也在张罗着生意。

    “每天都像丢了魂一样。”想起2006年原纺织厂破产时,王素英与其他3000多名职工下岗,当时的感受仍记忆犹新。2010年,利州区被列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县区,尝试以创新和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来推动社区管理的创新和加强,在大华社区实行“一心五化”,即: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职能化、工作精细化、服务优质化,参与多元化,考评社会化。

    如今,破产企业成功转型新社区。用居民邱华平的话来说就是, “日子越过越巴适。”

让“闲”的忙起来,有事做

    大华社区的下岗工人主要是40、50人员,大多都没有其它生存技能。刚开始接手管理这样的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兆波说:“天天都像走在地雷区。”

    让“闲”人忙起来,才能有效化解矛盾。“换个角度处理,人力资源就能变成现实的财富。”街道党工委书记樊中贵说:“街道靠政策、靠培训、靠职介:通过劳动就业部门,对无业人员实施免费劳动技能培训2万余人次;引进3家职介机构,每月举办两次招聘会,帮助1000多名群众找到了新工作;积极协调税费减免等政策,指导社区群众自谋财路,社区42户居民开办了家庭旅馆、茶楼、小卖部、学生托管等,带动就业数百人。”

将“散”的聚起来,管长久

    嘉陵街道将原棉纺厂破产后重组形成的资博公司、社区医院等单位党支部归并到社区大党委,各党支部书记在社区兼任委员,让社区事务“策由民定、事由民理、权由民用”。

    “这样既方便了管理,又容易让群众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感觉企业大家庭依旧存在,也有利于企业向社区转型。”街道办主任谭德春说。

    两年来,辖区党员、团员整合组建成16支队伍,参与社会维稳、治安管理、卫生整治等,为群众服务100多次;原来2个工人住宿区各有10平方米不到的办公场所,管理人员只有3人。如今,社区的办公场所达到400余平方米,劳动保障、计生服务等在公务服务大厅就能一站式解决,还设立了群情恳谈室、爱心慈善超市、图书室等;社区的慰问活动物资折合金额达到3万元以上,而且还添置各类健身器械20余台(套),图书600余册,硬化社区道路2公里。

把“动”的管起来,促和谐

    每天除了保洁外,华南宿舍的熊静还要兼当社区信息收集员。“小到两口子闹矛盾,大到小区新出现哪些安全隐患,我们都要给社区报告。”8平方米的休息室,同时也是社区民情调查的前哨。

    “这只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触角之一。”樊中贵说,街道将大华社区2006户按地域划分为“一社三区五部八组”进行网格化管理。社区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开通 “一键通”便民电话,在两个居民小区设立了信息收集站,负责“前台接件”。任务实行归口管理,效果纳入年度考评。

    高科技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到社区管理中。社区建立了“图解社区”网络信息库。去年9月12日,派出所通过“图解社区”,在华南宿舍C栋3单元一住户居民家中现场查获3名正在吸食毒品的人员,分别给予治安行政处罚。据记载,“图解社区”数十次在社区管理中发挥大作用。

    “闲”的忙起来,“散”的聚起来,“动”的管起来,“穷”的也就富起来了。居民邱华平购买了经济适用房,感觉“日子越过越巴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