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记者 徐凯
编者按
2月20日,《四川日报》刊发通讯《不下雨的广元为何不愁水?》,报道我市化解“天不下雨”困境的三大举措。
2月2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在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网络舆情日报》第31期《广元市有效化解“天不下雨”困境》上批示:请相关同志认真总结、科学评估,形成规律性认识和工作规范依法依规完善后予以推广。
2月17日,广元市水务局传出消息,该市今年目前蓄水量达到3.9亿立方米,超过正常年蓄水0.4亿立方米,可以说今年用水“无忧”。
去冬今春,广元同样是“天不下雨”,为何目前蓄水量却超历史?
修水:整治病险和新建小型水利
据调查,广元市常年蓄水3.5亿立方米就能够确保生产生活用水。而2008年前由于病险水利工程多,常常在丰水季节有水不敢蓄。“以前一到汛期,指挥部都要发出通知:对病险水利工程,要保持空库,在死水位下运行,对不严重的要实行水量限蓄……全市仅能蓄到2.8亿立方米,几乎年年‘喊渴’。”广元市水务局水利科长龙腾回忆。
2008年,广元市抓住灾后重建机遇,花大力气整治病险水利工程和兴建小水利,提高功能蓄水能力。
广元市水务局局长赵潜说,近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三年整治病险水库494座。如剑阁县,这个拥有大中小型水利数量位居全省之首的水利大县,过去由于大中小型水利年久失修,全县仅能蓄水1.3亿立方米,有效灌面仅11万亩,7成农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大地震又先后造成全县水库、山坪塘受损。在黑龙江省援助下,剑阁县迅速掀起中小型水库恢复、加固除险和山坪塘整治热潮,如今全县90%以上农田都能得到有效灌溉。
另一方面,广元加大了小型水利重点县的建设。确定了苍溪等四个小型水利重点建设县,每个县在利用中央和省财政补助的近8000万元的基础上,地方财政实打实地拿出配套资金,三年达到一亿多元。从而解决了山坪塘整治、小型水利灌区的渠系配套和新建微水池等的投入问题。
与此同时,广元还加大了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了50个万人集中供水站,可有效解决200万人的饮用水。有了区域集中供水工程以后,不存在枯水季节饮用水抢占农业生产用水的现象。
管水:防止“水到用时方恨少”
近年,广元对管水机制进行了创新。他们从2009年起,对管水单位进行了体制改革,对中型和小型水库设置了专职的机构。对小二型水库的管理,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确定管水员,由县区财政每年给管水员一定的定额补助。
在对山坪塘的管理上,广元市实行拍卖,全市4.2万口山坪塘,就有3.8万口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拍卖给了农民单户或联户。
与此同时,广元还对农村供水工程实行“总站+协会+户管”的模式管理,从而增大了水源保证的调控能力。同时村镇管水协会和用水户直接参与到了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平时收水与放水的巡察中。
剑阁县汉阳镇副镇长何元俊说:“我们在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是用水协会加合作组方式进行管理。如我们的水库管理是用水协会。而山坪塘主要是农村合作组方式管理,每口山坪塘由受益农户推选出一个负责的塘主,平时有人来蓄水,在洪水季节的时候来排水,确保了山坪塘的安全。”
活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这两天,剑阁县普安镇农民梁润连正在一边清理水渠中的淤泥,一边忙着整理土地扩建果园,因为水渠通到了她家门口,浇地灌树用水难题解决了。“我算了下,过去,每亩地收入一年不过五六百元。有水利保障后,去年三亩蔬菜收入就达4千多元。今年再扩种2亩水果,年收入突破一万元是没得问题的。”
由于广元不仅抓好水利工程建设,而且对蓄水、用水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创新。做到了干旱时有人蓄水,用水时有人合理调配,大雨时有人排洪防险。
因为有了水,广元四年启动建设了4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46.5万吨、油料总产达19.1万吨,连续8年实现稳产;农民人均纯收入4895元,比2007年增长77%。(转自2月20日《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