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新闻网记者 盛伍
1800米,这是正在施工的兰渝铁路广元轩盘岭隧道深度;
1小时20分,记者14日第一次进入隧道往返来回花费的时间;
进隧道之前,记者衣服干干净净;出隧道之后,记者浑身泥土。
……
其实,第一次亲密接触铁路隧道,留给记者的感悟远不止这些。
进隧道:
登记时间和姓名 上交手机打火机
春雨淅淅沥沥,寒意袭人。
兰渝铁路轩盘岭隧道位于利州区盘龙镇新民村。记者以前见过砖工、焊工、钢筋工,但却没见过在1800米深的隧道内工作的瓦斯检测员、开挖工、还有打钻工。14日,记者与中铁八局兰渝铁路工程指挥部的人员一道,第一次深入1800米深的隧道。
进隧道前,记者被告知有三条注意事项:一是按照相关规定,女性不准进入施工隧道,同行的女记者被遗憾地留在隧道入口处。二是进出人员必须登记。在隧道作业人员公示牌,记者看到,包括管理人员、瓦斯检测人员、操作司机共有8人的名牌贴在公示牌上。“可清晰地反映隧道内现有的作业人员,现在隧道内实时人数为39人。”项目部书记代勇告诉记者,“旁边的电脑里装有正在运行的铁路隧道安全监控系统,它也能准确的反映进出隧道的人员数量。”三是不能将易燃易爆等物品带入隧道。隧道入口值班室,记者将手机、打火机交值班人员后,才获准进入隧道。
“进洞时间10:32”。记者按照要求登记后,乘坐防爆电瓶车进入隧道。通风机轰鸣声随着洞口的远去逐渐变小,不远处传来凉风“嗖嗖”的声音。迎面不时有运渣车满载泥石奔向洞口。渐渐地,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气味,项目副经理、架子队队长张万勇介绍,我们已经来到距离隧道口1800米的深处。
隧道里:
机器轰鸣响彻耳 打钻声中石屑洒
手电是进洞必备的。快到隧道尽头,瓦斯检测员侯福文正拿着瓦检仪站在支护架上检测洞顶的瓦斯浓度。开挖工廖庭浩正在给卡特320D型挖掘机添加润滑油,他的工作主要是挖仰拱。走过搭建的栈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穿过长10余米的联络巷,来到主隧道旁的回风道。回风道主要作用是为主隧道探明岩层结构与提前释放主隧道的瓦斯,同时也是安全避险通道。
“嗒嗒嗒……”响声清脆。张万勇告诉记者,“这是一氧化碳探头,能准确预警隧道内的一氧化碳浓度。”10米开外的矿用监测分站,记者对屏幕显示的数字很是疑惑。“0.04,这个是瓦斯浓度,20.08这个是实时温度,80.7这个是一氧化碳浓度。”
顺着回风道往里走,机器轰鸣声震耳发聩。不远处的作业面上有6个人正在打钻,迎面碛头分双层施工,其中3个在支架上层。抬头可见,圆拱形的隧道壁喷了层厚厚的水泥浆。隧道顶部用红色墨水在已锚喷和裸露岩石的结点处,做了一个明显的圆形标记,标记以外的区域已经进行了锚喷作业,是相对安全的。打钻工两眼专注钻孔,俯下身体,手中紧握风钻,浑身溅满泥浆。风钻机握手的地方,水流在气压的作用下,喷射到坚硬的岩石上。岩石上湿漉漉的,水流从钻孔流出。工作人员用手做了一个“T”型手势,已停下来的钻工用手拍打下没有看到手势的工人,示意停下风钻。震耳的巨响顺次停下来,只觉得两耳耳鸣,嗡嗡作响。
“我习惯了这震耳的轰鸣。”打钻工丁卯强告诉记者,春节没回宁夏固原老家,正月初五就开始上班了。言语间,不时有石屑从洞顶往下掉。
他的老乡安杰是一位“80后”,“通风机风筒连接到作业面,隧道通风好,瓦斯检测到位,隧道里安全有保障。”根据岩层差异,一天能掘进3米左右,“你手扶的风钻有多重?”“你可以试着掂量。”记者用了很大的力气,3、4米长的风钻始终没有离地。
出隧道:
风钻之声犹在唱 浑身泥土心有感
踩着尘土,原路返回。记者摸摸额头,湿漉漉的一把,满手顷刻间遍布污迹。
风钻声又响起来。
布满尘土的电瓶车载着我们驶向洞口。瓦斯检测员依然在隧道的深处守候。隧道入口值班室,“出洞人员请销记”,记者脱下安全帽,在登记薄上记下,“出洞时间11:52”,那个类似记分牌上显示的数字也由35变为29。耳旁,隆隆的通风机又响起来。走出隧道口,抬头望去,风机后是满山遍野的翠柏。
15日,记者深入兰渝铁路嘉陵江特大桥工地采访。不仅领略了大桥的雄伟壮观,也感受到建设者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再来一盘,我相信这一盘一定能赢你!”中午,记者一走进中铁八局兰渝铁路一项目部第三架子队职工文化活动室,只见秦李宏和胡桥正在乒乓桌上拼杀……
走进室内,乒乓球台、电视、书厨、报架等设施映入记者眼帘,10余名员工或玩纸牌、下象棋,或看书籍、打乒乓球……
一项目部第三架子队98%的职工家都在重庆市,年轻人居多,常年进行野外作业。项目部为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特地为职工成立了文化活动室,让大家休闲之余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有一个休息娱乐的空间。
“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项目部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职工进行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这样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又让大家能感到家的温暖。”采访中,中铁八局兰渝铁路工程指挥部一项目部支部书记代勇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