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带走阿龙的忧伤

    请让我们铭记并努力践行“与艾滋病作斗争,而不是与艾滋病人作斗争”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中国广西山村的6岁孩子阿龙,成了中国艾滋病感染人群的“代言人”。这个父母双双因患艾滋病离世、与一条黑狗相依为命的孩子,他的孤独与凄凉让无数人为之流泪。

  一个人的家、一个人的晚餐、一个人的未来,这是媒体所描述的阿龙的现实生活。因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大家庭的温暖与他无缘,亲戚不接纳他,年迈的奶奶隔天过来为他做顿饭就走;因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他被当成异类,没有玩伴,医生甚至不敢处理他因做饭而烫伤的小手;因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社会隔断了他与外界的通路,学校对他关上大门。

  而这,又何尝不是大多数艾滋病病人的现实生活。孤独、贫困,被歧视、被疏离、被排斥。尽管自艾滋病被发现以来,消除艾滋病歧视一直是全球需要共同实现的重要目标,但是,对患艾滋病人群的冷漠与恐惧仍然如艾滋病病毒一样,在我们之间传染、蔓延。

  直到今天,在一些人心中,艾滋病仍是肮脏、混乱、糜烂生活的代名词。当我们给艾滋病贴上道德标签,当我们因恐惧而远离甚至抵触艾滋病人群的时候,也为自己的冷漠找到了一个貌似正义的借口。

  恐惧会遮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难以洞察艾滋病的传播现状,不能知己知彼、有效对抗。2009年,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而据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37万余例。74万和37万,相差一倍的数字之间,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痛苦的灰色地带,它意味着因害怕被歧视而拒绝治疗的人,意味着更多潜伏的危险。冷漠同样会蒙蔽我们的心灵,无形中影响着一些地方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甚至成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

  科学的进步告诉我们,和其他许多传染性疾病一样,艾滋病与人类一定的社会文化行为密切相关。近30年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扩散,已从单纯的文化背景上升到经济、政治背景,这是为什么贫困地区艾滋病病发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定要给艾滋病贴上标签的话,那它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回看阿龙,网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阿龙送来食物和玩具,更为阿龙送上一个个温暖的拥抱。他们的确给阿龙带来了快乐,但他们能彻底带走阿龙的忧伤吗?在被国际社会誉为“抗击艾滋病典范”的乌干达,那句著名的口号:“与艾滋病作斗争,而不是与艾滋病人作斗争”,请让我们铭记并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