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境内山峦重叠、溪河密布,是典型的山区县。“5.12”地震后,连续几年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给全县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县人大常委会把水务工作纳入了2010年5月常委会审议议题,并组成调研组,深入到乡镇村组、县级部门座谈,深入到红石河、乔庄河等县内主要河流防洪一线视察,详细了解预防洪涝灾害等全县水务开展情况。通过视察调研,调研组发现水利设施恢复建设缓慢、河道清淤疏浚治理等方面工作成效不明显,个别地段和区域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沿河沿江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针对这一情况,县人大常委会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水利工程项目的重建进度、千方百计解决汛期的安全隐患等七条审议意见,要求县人民政府认真整改落实审议意见,适时就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作专题报告。
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水务工作审议意见的办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部署,针对水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人大常委会上提出的审议意见,确定由分管副县长牵头负责,水务、国土、交通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相互配合,整体联动,以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为契机,突破性推进水务工作。
青川是“5.12”地震极重灾区,地震给红石河流域造成多处大面积山体垮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着马公、石坝等乡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消除地质次生灾害隐患,县人大常委会在听取水务工作报告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和泥石流治理的审议意见。随后,县人民政府组织召集相关部门就红石河流域地质灾害影响行洪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了短期、长期修复方案,并拨付专项治理资金。县水务局成立工作组,从6月上旬开始,历时近半个月时间,投入资金110万余元,动用大型机械10余台,全面疏浚河道20多公里,清淤20余万方,基本完成对马公、石坝、红光,苏河等乡镇所在的河道清淤工作。“几个月前,我们十分担心汛期涨洪水,通过治理,河道基本恢复了原貌,一些地段的河堤也得到了加固,我们心里踏实了。”调研中,红石河下游群众高兴地说。
灾后重建砂石料场占河道、工程施工占河道、沿河乱倒弃渣等现象严重影响县内多条河流行洪,直接威胁到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加快疏浚河道,确保汛期泄洪安全的审议意见,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县水务局牵头,联合其他相关部门组成3个工作组,开展以青竹江、乔庄河为主的行洪障碍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两个月以来,共出动车辆200余次,执法人员450余人次,共清除影响行洪河段的弃渣18处近40万立方米,为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
牢固的防洪设施是有效抵御山洪泥石流的主要手段。震后,青川把防洪堤建设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之一,编制堤防工程项目共78处,总长度为70.2公里,主要分布在青竹江、乔庄河两岸的乡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提出后,县人民政府按照“九月决胜”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分解落实任务,细化方案,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加大检查督办力度,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和工程质量的检测和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截止9月中旬,大部分堤防项目建设工程已完工,已交付使用的防洪堤发挥了防洪、交通、景观、造地等综合作用。三锅石农业产业园区防洪堤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于7月份建设完工,成功抵御了“8.13”特大洪灾的袭击,使产业园区避免了上千万元的损失。园区业主高兴地说:“防洪堤是我们发展产业的护生符,感谢党、感谢政府!”
确保群众安全度汛,责任大于天。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防汛专题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和属地管理一把手负责制,完善了应急预案,在全县开展了6次拉网式汛前大检查,在重点防洪城镇、重点堤防和水库等重点部位分别落实了责任人员,坚持执行“一把手”24小时值班、巡查和抽查制度,发布雨情汛情信息100余条,指导群众做好防洪避险工作。面对“8.13”、“8.19”两次特大暴雨造成的山洪泥石流险情,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乡镇及时有效转移群众紧急避险,积极组织抗洪抢险,把洪灾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得到了基层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为了确保审议意见整改落实,县人大常委会于7月份组织人大代表专题视察,进行督办。通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工作,水产养殖园区基本形成,水务执法队伍进一步健全,水务工作得到有力、有序和有效推进。县水务局局长曹建忠感慨地说;“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促使我们的工作上了一个台阶,真的要谢谢你们。”